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4)

1. 瘧證,第九十二問

上銼散,水一盞,煎三分服。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厚朴,蒼朮(制),半夏(泡、各一兩),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各半兩),甘草(炙),橘紅(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烏梅一個,煎六分,去滓熱服。兼治冷飲傷脾,發為瘧疾。或中脘虛寒,嘔逆噁心。寒瘧加桂。

又方

陳皮(去白、三錢半),甘草(炙),厚朴(制),半夏(各三錢、泡),人參,草果(各二錢),白茯苓(四錢),藿香(七錢、洗),青皮(去瓤),莪朮,三稜(煨),大腹皮(各一錢半),蒼朮,烏梅(各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經效瘧丹,治瘧母結癖,寒熱無已。

真阿魏,雄黃(各二錢半),硃砂(一錢半)

上沸湯泡阿魏研散,雄朱和之,稀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候冷,空心服。瘴瘧桃枝煎冷服。臨發磨一丸,敷鼻頭口畔。

大柴胡湯加乾葛,見第二十九問大柴胡湯。

木香丸,見第四十六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見第五十八問。

柴胡石膏湯,見第五十二問。

蔥白湯,見第五十一問。

知母麻黃湯,治傷寒瘥後,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語言錯繆,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痰,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般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間所致。

知母,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各半兩),桂枝(去皮、半兩、盛暑可減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令微汗。若心煩不眠,欲飲水,當稍稍與之,令胃氣和即愈。未汗須再服,大小加減。

白話文:

瘧證第九十二問

第一個方子:用藥材煎湯服用,每次服三分。

第二個方子(養胃湯):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引起的脾胃虛寒、瘧疾等症。藥材包括厚朴、蒼朮、半夏、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甘草、橘紅。每次服用三錢,加薑片、烏梅同煎服。此方也治療因冷飲傷脾導致的瘧疾,或中脘虛寒、嘔逆噁心。寒瘧加桂枝。

另一個方子:藥材包括陳皮、甘草、厚朴、半夏、人參、草果、白茯苓、藿香、青皮、莪朮、三稜、大腹皮、蒼朮、烏梅。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經效瘧丹:治療瘧疾久治不愈。藥材包括真阿魏、雄黃、硃砂,製成藥丸服用,並可外敷鼻頭口畔。

其他治療瘧疾的處方,請參考書中第二十九、四十六、五十二、五十八問及第五十一問中的相關方劑(大柴胡湯加乾葛、木香丸、五苓散、白虎湯、柴胡石膏湯、蔥白湯)。

知母麻黃湯:治療傷寒痊癒後,持續昏沉、精神恍惚、言語不清等症狀,可能伴有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藥材包括知母、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枝。每次服用三錢,煎湯溫服,使病人微微出汗。若心煩不眠,可少量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