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1. 卷之一
2. 初誕,第一問
嬰童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成,五臟六腑百骸之體悉具,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受氣既足,自然分娩,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未出,急用軟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雖是良法;然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
古人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免使惡物嚥下,伏之於心,遇天行時氣,久熱不除,乃乘於心,心主血脈,得熱而散,流溢於胃,而胃主肌肉,發出於外,故成瘡疹之候,世之長幼,無有可免者。若依初生拭口之法,得免痘疹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細疹,易為調理,亦孩童之幸也。楊氏云:初生拭口不前,惡穢入腹,則腹滿氣短,不能飲乳者,宜用茯苓丸加減治之。
又法下胎毒,臨產落草時,濃煎淡豉汁服極好,不可與辰砂、黃連、輕粉等。
朱蜜法(葛氏肘後方),小兒初生,先用黃連甘草法拭口,吐其惡汁,稍時更與朱蜜,定魄安神。
硃砂(一大豆許)
上細研,以蜜一蜆殼許,和硃砂抹口中,非獨鎮心安神,能解惡毒之物,一生免痘瘡之患。
黃連法,臨月用黃連細切,捶碎綿裹,百沸湯泡拭口。
甘草法,預以甘草細切少許,產臥時以綿裹沸湯泡盞內,蓋定。收生之際,急以軟綿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黃連法、朱蜜法。
牛黃法,與朱蜜同,少加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邪,辟惡氣,除小兒百病。
茯苓丸(直指方),治嬰兒初生,其聲未發,急以手拭其口,令惡血淨盡,不得下咽,則無他病;稍遲惡穢入腹,則腹滿氣短,不能飲乳,或胎中受寒,則令兒腹痛不乳。
赤茯苓,黃連(冷證去此,加芍藥),枳殼(炒)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丸乳汁開下。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吸收陰陽五行的氣息而成長,五臟六腑和身體各部位都具備了,必須依靠羊水來滋養。等到吸收的氣足夠了,自然就會分娩。剛離開母體時,口中會有帶毒的液體,還沒開始哭啼時,要趕緊用柔軟的棉布包著手指,擦去口中的髒東西,這雖然是很好的方法,但有時情況緊急,可能無法做得那麼完善。
古人有使用黃連、朱砂蜜和甘草的方法,效果很好,可以避免讓嬰兒吞下髒東西,讓它潛伏在體內。一旦遇到流行病或熱病,就會長期發熱不退,熱毒就會侵入心臟。心臟主管血脈,受熱就會擴散,流到胃部。胃主管肌肉,熱毒就會發散到體外,形成瘡疹。無論大人小孩,幾乎沒有人可以倖免。如果按照剛出生時擦拭口腔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痘疹的發生。即使有時感染到流行病,也只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小瘡或疹子,比較容易調理,對孩子來說也是幸運的。楊氏說:如果剛出生時沒有擦拭口腔,讓髒東西進入腹部,就會腹脹氣短,無法喝奶。這種情況,應該用茯苓丸來加減治療。
另外,還有清除胎毒的方法,在臨盆時,將濃煎的淡豆豉汁給產婦服用,效果非常好。但不要使用辰砂、黃連、輕粉等藥物。
朱砂蜜法(出自葛氏《肘後方》):嬰兒剛出生時,先用黃連甘草法擦拭口腔,讓髒東西吐出來,過一會兒再給予朱砂蜜,可以安定心神。
做法:將硃砂(像一顆大豆那麼大)磨成細粉,加入一小匙蜂蜜,調勻後塗抹在嬰兒的口中。不僅能鎮定心神,還能解毒,使人一生免受痘瘡之苦。
黃連法:在臨產前,將黃連切成細片,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用滾燙的開水浸泡後擦拭嬰兒的口腔。
甘草法:預先將少許甘草切成細片,在產婦臥床時,用棉布包好,用開水浸泡在杯子裡,蓋好。在接生的時候,趕緊用柔軟的棉布包著手指,蘸取甘草汁擦拭嬰兒的口腔,然後再用黃連法和朱砂蜜法。
牛黃法:和朱砂蜜法相似,只是加入少許牛黃。可以益肝膽,清除熱毒,安定精神,止驚嚇,辟除惡氣,去除嬰兒的各種疾病。
茯苓丸(出自《直指方》):治療嬰兒剛出生時,哭聲還沒發出來,要趕緊用手擦拭他的口腔,讓髒血完全清除,不要吞下去,這樣就不會有其他疾病。如果稍晚一些,髒東西進入腹部,就會腹脹氣短,無法喝奶;或者是在胎中受寒,也會導致嬰兒腹痛,無法喝奶。
配方:赤茯苓、黃連(如果嬰兒是寒症,就去掉黃連,加上芍藥)、枳殼(炒過)
做法:將上述藥材等份研磨成粉,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用乳汁送服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