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初誕,第一問

嬰童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成,五臟六腑百骸之體悉具,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受氣既足,自然分娩,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未出,急用軟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雖是良法;然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

白話文:

嬰兒在母體中,稟受了陰陽五行之氣而生成,五臟六腑百骸的結構都已具備,必須依靠胎液來滋養。當嬰兒吸收了足夠的營養,自然會分娩。嬰兒剛離開母體時,口中含有毒液,沒有哭聲,可以用柔軟的棉布裹在手指上,擦去口中污濁的液體,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在緊急情況下,可能無法如法操作。

古人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免使惡物嚥下,伏之於心,遇天行時氣,久熱不除,乃乘於心,心主血脈,得熱而散,流溢於胃,而胃主肌肉,發出於外,故成瘡疹之候,世之長幼,無有可免者。若依初生拭口之法,得免痘疹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細疹,易為調理,亦孩童之幸也。楊氏云:初生拭口不前,惡穢入腹,則腹滿氣短,不能飲乳者,宜用茯苓丸加減治之。

白話文:

古人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起來效果很好,可以防止不良物質進入體內,潛伏在心中,遇上流行病,長時間發熱不退,就會侵犯到心臟,心臟主血脈,受到熱邪的影響而散亂,流溢到胃中,而胃主肌肉,發出於外,所以形成瘡疹。無論男女老少,都難以倖免。如果按照出生時擦拭口部的辦法,就能免除痘疹的疾患,或者患病時,只會出現淺表的細小瘡疹,容易調養,也是兒童的幸運。楊氏說:出生時沒有擦拭口腔,不良物質進入體內,就會腹滿氣短,不能喝奶,應該用茯苓丸加減治療。

又法下胎毒,臨產落草時,濃煎淡豉汁服極好,不可與辰砂、黃連、輕粉等。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去除胎毒。在臨產分娩時,濃濃地煎煮淡豆鼓湯服下非常有效,但不能和辰砂、黃連、輕粉等藥物一起服用。

朱蜜法(葛氏肘後方),小兒初生,先用黃連甘草法拭口,吐其惡汁,稍時更與朱蜜,定魄安神。

白話文:

朱蜜法(取自《葛氏肘後方》):當小孩剛出生時,先用黃連甘草水擦拭嘴巴,吐出惡汁,過一會兒再給他服用硃砂和蜂蜜,可以安定魂魄,安神定驚。

硃砂(一大豆許)

上細研,以蜜一蜆殼許,和硃砂抹口中,非獨鎮心安神,能解惡毒之物,一生免痘瘡之患。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細緻,加入少量蜜糖,和少許硃砂,在口中塗抹,不只是能鎮靜心神,還能化解毒物,一生都不會罹患痘瘡。

黃連法,臨月用黃連細切,捶碎綿裹,百沸湯泡拭口。

甘草法,預以甘草細切少許,產臥時以綿裹沸湯泡盞內,蓋定。收生之際,急以軟綿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黃連法、朱蜜法。

白話文:

把甘草切成碎末,在分娩時,用棉花包著浸入沸水後的茶杯內,蓋好。嬰兒快出生的時候,趕緊用柔軟的棉花裹著手指,沾上甘草汁擦拭嬰兒的嘴巴,然後再使用黃連法和朱蜜法。

牛黃,與朱蜜同,少加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邪,辟惡氣,除小兒百病。

白話文:

牛黃法,製作方法與朱蜜相同。只是在朱蜜的基礎上,再少量加入牛黃。朱蜜牛黃丸有益於肝膽,能清熱,安定精神,止驚邪,闢除邪惡之氣,能治療小兒各種疾病。

茯苓(直指方),治嬰兒初生,其聲未發,急以手拭其口,令惡血淨盡,不得下咽,則無他病;稍遲惡穢入腹,則腹滿氣短,不能飲乳,或胎中受寒,則令兒腹痛不乳。

白話文:

茯苓丸(來源於《直指方》),用於治療嬰兒初生時,聲音還沒有發出來,趕緊用手擦拭嬰兒的嘴巴,讓惡血全部擦乾淨,不讓惡血被嬰兒吞下去,這時嬰兒就不會出現其他疾病。如果稍微耽擱一下,讓惡穢之氣進入嬰兒的肚子,就會導致嬰兒腹滿氣短,不能喝奶,或者嬰兒在胎中受了寒氣,就會導致嬰兒肚子疼痛不喝奶。

赤茯苓,黃連(冷證去此,加芍藥),枳殼(炒)

白話文:

赤茯苓:味甘,性平,歸心、肺、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化痰、寧心安神的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痰濕內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熱病煩渴、舌紅苔黃、口苦咽乾、瘡瘍腫毒、血熱妄行等症。

※冷證去此,加芍藥:芍藥味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的功效。常用於肝血不足、血虛陰虧、月經不調、脅痛腹痛、自汗盜汗等症。

枳殼: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除脹、潤腸通便的功效。常用於胸悶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

※炒:炒後藥性更溫和,可減少寒涼之性,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丸乳汁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