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護養法,第二問
巢氏云:小兒始生,肌膚未實,不可暖衣,暖甚則令筋骨緩弱;宜頻見風日,若不見風日。則肌膚脆軟,易得損傷。當以故絮著衣,勿加新綿,天氣和暖之時,抱出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可耐風寒,不致疾病;若藏於帷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
又當薄衣,但令背暖,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否則令中風寒,所以從秋習之者,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著兩薄襦,一復裳,可耐寒,若不忍見其寒,當略加耳,若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出汗,如汗出則表虛,風邪易入也。
晝夜寤寐,常當慎之。其乳哺之法,亦當有節,不可過飽;或宿滯不化,當用消乳丸化積溫脾等劑治之。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澡洗,及要背暖肚暖足暖,要頭涼心胸涼,亦至論也。
消乳丸(又名消食丸),治宿食不消。巢氏云:宿食不消,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生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
縮砂仁,陳皮,京三稜(煨),蓬莪朮(煨),神麯(炒),麥糵(炒,各半兩),香附子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
白話文:
巢氏說:嬰兒剛出生,皮膚肌肉還很脆弱,不應該穿太厚的衣服,穿太暖會讓筋骨鬆軟無力。應該經常讓嬰兒接觸風和陽光,如果沒有接觸風和陽光,皮膚肌肉會變得脆弱軟弱,容易受傷。應該用舊棉絮做的衣服給嬰兒穿,不要用新棉花做的衣服。天氣溫和暖和時,抱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嬉戲,經常接觸風和陽光,這樣血液會凝結,氣血會剛強,肌肉也會變得堅硬緊密,可以抵抗風寒,不容易生病。如果把嬰兒藏在帳篷裡,穿很多衣服保暖,就像陰暗地方的草木,見不到風和陽光,就會變得軟弱無力,無法抵擋風寒。
還應該給嬰兒穿薄一點的衣服,只要背部保暖就好。穿薄衣服的方法,應該從秋天開始習慣,不能在春夏突然減少衣服,否則會容易受風寒。之所以從秋天開始習慣,是因為天氣會漸漸變冷,這樣嬰兒就能逐漸適應寒冷。冬天只要穿兩件薄的短襖,再加一件裙子,就可以抵抗寒冷。如果不忍心看見嬰兒受冷,可以稍微多穿一點,但是如果太過疼愛就給他穿太暖,反而會害了他。還要注意嬰兒出汗的情況,不要讓他出汗,如果出汗就表示身體表面虛弱,風邪就容易侵入。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清醒還是睡覺,都要小心謹慎。餵奶的方法也要有節制,不能餵太飽;如果食物堆積在腸胃裡無法消化,就要用消乳丸等藥物來幫助消化積食,溫暖脾胃。陳氏說的「忍三分寒,吃七分飽,經常揉肚子,少洗澡,要背部暖、肚子暖、腳暖,要頭部涼、心胸涼」的說法,也是至理名言。
消乳丸(又名消食丸),可以治療宿食不化的問題。巢氏說:宿食不化,是因為脾胃虛寒。嬰兒餵奶或飲食時,吃了過多生冷的食物,寒氣積聚在脾胃裡。胃是水穀之海,脾氣可以磨碎消化食物,胃氣調和,就能消化奶和食物。脈象沉細,表示是傷食引起的消化不良。
縮砂仁、陳皮、京三稜(煨過)、蓬莪朮(煨過)、神曲(炒過)、麥芽(炒過,各半兩),香附子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像麻子一樣大的藥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2. 噤風撮口臍風,第三問
初生噤風、撮口、臍風,三者一種病也。噤風者,眼閉口噤,啼聲不出,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蓋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間也,抑亦生下復為風邪擊搏所致,自滿月至百二十日見此,名曰犯風噤,依法將護,防於未然,則無此患。
撮口者,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蓋由胎氣挾熱,兼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故令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脹,青筋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胃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撮口最為惡候,一臘內見之尤急。
臍風者,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熱在胸堂,伸引努氣,亦令臍腫,可與千金龍膽湯。如前三者,受病之源,非一朝一夕,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並用取下胎毒,天麻丸、定命丹、朱銀丸之類,可量與之。
千金論云:小兒始生,其氣尚盛,若有微患,即須下之,若不時下,即成大疾,疾成則難療矣,紫霜丸可量與之;治風噤,用控痰散,吐風痰,不若用甘草湯,吐痰極穩,然後和胃益脾散加減用,又用辰砂膏利驚即愈;或手握拳,禁口不開者不治。又撮口用殭蠶膏,敷唇口中,或甘草湯、撮風散。
治臍風用瓜蒂散。湯氏治嬰兒因剪臍傷於外風,致臍瘡不幹,用白礬龍骨為末,少許敷之,又用舊綿少許,燒灰為末,乾摻之效。議曰:斷臍不盈尺,一臘之內,隨其根蒂自腐,實者深之,弱者淺之,淺深之理,以其稟賦得之。
初生之兒,有熱在胸堂,則頻伸引,呃呃作聲,努脹其氣,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臍突腫赤,虛大可畏,無識之者,將謂斷臍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此乃由胎中母多驚悸,或因食熱毒之物所作,宜與大連翹飲子,其熱自散,其臍歸本,不必以藥敷之,此證亦宜早治,久則難療也。
又有一法,小兒臍風撮口,初生七日內,患此證者,百無一生,如坐視其斃者,良可憫焉,此法極驗,世罕有知者,凡患此證,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熟帛,裹指擦破,即開口便安,不用服藥,亦良法也。安臍散,治臍中汁出,或赤腫,用白石脂末,日三度敷之;或油發灰、或當歸末敷,亦佳。
千金龍膽湯,治胎驚,月內氣盛發熱,臍風撮口壯熱,血脈盛實,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悉皆治之,十步以下,皆可服之,及有鬾氣者,加人參、當歸、如龍膽數,一百日童加三銖,一歲加五錢。
白話文:
噤風撮口臍風,第三問
新生兒的噤風、撮口、臍風,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
噤風,指的是嬰兒眼睛閉合,嘴巴緊閉,哭不出聲,舌頭上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小肉粒,無法吸吮乳汁,並且吐出白色泡沫,大小便卻正常。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感受了熱氣,毒素流竄到心脾,所以症狀表現在喉嚨和舌頭上。也可能是出生後受到風邪的侵襲導致。這種情況通常在滿月到一百二十天內出現,稱為「犯風噤」。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避免這種疾病。
撮口,指的是嬰兒臉色發黃發紅,呼吸急促,哭不出聲。這是因為胎氣夾雜熱氣,再加上風邪侵入肚臍,毒素流竄到心脾經脈,導致舌頭僵硬,嘴唇發青,嘴巴緊閉,臉部抽搐,無法正常吸吮乳汁。如果同時伴有吐白色泡沫和四肢冰冷的症狀,則難以治愈。如果出現肚子脹痛、青筋暴露、腸疝氣、內臟疼痛等情況,都是腸胃氣滯不通造成的。治療這種情況,關鍵在於疏通和調理。撮口是病情嚴重的徵兆,尤其是一歲以內出現的更需要緊急治療。
臍風,是指斷臍後,受到水濕風寒侵襲,風濕之氣進入肚臍,流竄到心脾,導致肚子脹痛、肚臍腫脹,身體沉重,四肢僵硬,日夜哭鬧,不能吸吮乳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抽搐。如果肚臍周圍發青發黑,嘴巴緊閉,這是內部抽搐,無法治愈的徵兆;指甲發黑則預示死亡。如果胸膛有熱邪,嬰兒會伸展肢體,用力呼吸,也會導致肚臍腫脹,此時可以用千金龍膽湯治療。
上述三種疾病的病因,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大多數是體內氣血鬱結不通造成的。治療方法通常需要清除胎毒,並配合使用天麻丸、定命丹、朱銀丸等藥物。
《千金要方》中記載:新生兒的氣血尚盛,如有輕微疾病,就應該及時治療,否則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到時候就難以治療了。可以適量服用紫霜丸;治療噤風,可以用控痰散,排出風痰;或者用甘草湯,效果更穩妥,然後再根據情況加減和胃益脾散;也可以使用辰砂膏治療驚癇,效果很好;如果嬰兒緊握拳頭,嘴巴緊閉,則難以治愈。治療撮口可以用殭蠶膏敷在嘴唇和嘴巴里,或者用甘草湯、撮風散。
治療臍風可以用瓜蒂散。湯氏醫家治療嬰兒因剪臍傷到外風,導致臍瘡不癒合的方法是:用白礬和龍骨研磨成粉末,少量敷在患處;再用少許舊棉花燒成灰,乾粉撒在患處也有效。斷臍的傷口在一尺以內,一歲以內,會自然癒合,傷口深淺取決於體質。
新生兒如果胸膛有熱邪,就會經常伸展肢體,呃逆作聲,用力呼吸,導致氣血鬱結在內,所以肚臍會腫脹發紅,這是一種危險的症狀。不要誤以為是斷臍方法不當造成的,這是因為孕婦在懷孕期間經常驚恐,或者吃了熱毒之物造成的。應該服用大連翹飲子,熱邪自然會消散,肚臍也會恢復正常,不必用藥物敷在患處。這種情況也應該及時治療,時間久了就難以治愈了。
還有一種方法,新生兒在出生七天內患上臍風和撮口,存活率幾乎為零。如果放任不管,非常令人惋惜。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嬰兒患有此病,檢查牙齦上是否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泡泡,用溫水浸濕的熟布包裹手指,擦破泡泡,嬰兒就會張開嘴巴,病情就會好轉,無需服藥。安臍散,治療肚臍流膿或紅腫,可以用白石脂粉末,一天三次敷在患處;或者用油灰或當歸粉末敷在患處,也很好。
千金龍膽湯,治療胎驚,月內氣盛發熱,臍風撮口壯熱,血脈充盈,四肢抽搐,發熱嘔吐,以及熱病不退,中邪等症狀,以及各種驚癇,都可以用它治療。十歲以下的兒童都可以服用,如果伴有咳嗽,可以加入人參、當歸,用量與龍膽相等;一百天的嬰兒加三銖,一歲的嬰兒加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