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七 (7)
卷之七 (7)
1. 諸色痢,第七十問
敗毒散,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前胡(去苗),川芎藭,羌活(去苗),獨活(去苗),桔梗,柴胡(去蘆、各一兩),枳殼(水浸、去瓤麩炒黃、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各少許,止瀉痢,用陳倉米煎,粳米亦可。
地榆散,治瀉痢血痢。
地榆,訶子,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鹽米湯調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
地榆,訶子,厚朴(薑製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服。
地榆飲,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甘草,芍藥,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
地榆,烏梅,柏皮,甘草,當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炒),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炙、六錢),枳殼(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治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時,作諸藥不效,宜服此湯。
黃芩,黃連,黃柏(七錢半),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神芎丸,見第二十問。
黃連解毒湯,治熱痢如神之劑。
黃連(三錢),黃柏(半兩),梔子(二個),黃芩(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
潑火散,見第六十五問。
湯氏異功丸,治渴止瀉,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澤瀉(一兩二錢),豬苓(去皮、七錢),桂(二錢半),茯苓,人參,白朮,辰砂(各半兩)
上末,蜜丸芡實大,燈心竹葉湯化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諸色痢,第七十問
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头痛、项强、高烧、怕冷、全身疼痛,以及寒邪阻滞引起的咳嗽、鼻塞、声音嘶哑。
配方: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前胡(去苗)、川芎、羌活(去苗)、独活(去苗)、桔梗、柴胡(去芦,各一两)、枳壳(水浸、去瓤麩炒黄、一两)。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一盏水,加少许生姜、薄荷煎服,治疗泄泻痢疾,可用陈仓米煎煮,也可用粳米。
地榆散,用于治疗泻痢、血痢。
配方:地榆、诃子、甘草(各一两)。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用盐米汤调服,如有热症,可加入黄芩。
另一方:
配方:地榆、诃子、厚朴(姜制,各等分)。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一盏水,加生姜、大枣煎服。
地榆饮,用于治疗寒热痢疾,腹痛、下痢,赤白痢疾反复发作。
配方:地榆、甘草、芍药、枳壳(各二钱半)。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白水煎服,加黄连效果更佳。
另一方:
配方:地榆、乌梅、柏皮、甘草、当归(各等分)。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煎服。
芍药柏皮丸,用于治疗各种严重的痢疾,伴有剧烈疼痛、脓血。
配方:芍药(炒)、黄柏(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制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汤送服,并加入枳壳。
宽肠枳壳散,用于调气止痢。
配方:甘草(炙,六钱)、枳壳(炒,二两四钱)。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服用一钱,空腹用沸水冲服。
三黄熟艾汤,用于治疗下痢,赤白痢疾兼有,以及治疗伤寒四五天后,出现大便带热,其他药物无效的情况。
配方:黄芩、黄连、黄柏(七钱半)、熟艾(半鸡子大)。
用法:将药材研磨,每次服用三钱,用一盏水煎至六分,去渣服用。
神芎丸,详见第二十问。
黄连解毒汤,治疗热痢,疗效显著。
配方:黄连(三钱)、黄柏(半两)、栀子(二个)、黄芩(一两)。
用法:将药材研磨,每次服用三钱,水煎服。
泼火散,详见第六十五问。
汤氏异功丸,用于治疗口渴、泄泻,消除暑热、生津液,夏天外出时含化,可以避免大量饮水。
配方:泽泻(一两二钱)、猪苓(去皮、七钱)、桂枝(二钱半)、茯苓、人参、白术、辰砂(各半两)。
用法: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制成芡实大小的丸药,用灯心草、竹叶汤送服,每次服用二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