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霍亂吐瀉,第六十三問

小兒吐瀉,有身溫者,有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成驚風者,有夏秋傷暑吐瀉者,有初生三日內吐瀉者。仲陽云: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乳,當下之,後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三日以後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

又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症,當服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後益黃散主之。又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鉤藤飲主之。

又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鉤藤飲。夏至後吐瀉身壯熱,熱症也,或因傷熱,乳食嘔吐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車前子散、可選而用之。若面色青黃,知風熱在脾,髮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液,更胃逆風搐。

可服定命丹。

白餅子,見第十四問。

益黃散,見第八問。

大青膏,見第八問。

白朮散,見第四十八問錢氏白朮散。

鉤藤散,見第十六問。

玉露散,見第五十三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香薷散,見第六十問。

車前子散,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通利小便。

白茯苓,豬苓,香薷,車前子(各一兩),人參(五錢)

上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肚痛加芍藥,瀉不止加石蓮肉。

定命飲子,見第十六問。

理中湯,見第五十三問。

不換金正氣散,治山嵐障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霍亂吐瀉,臟腑虛寒。

厚朴(去皮、薑汁炒),藿香(去土),陳皮(去白),甘草(炙),蒼朮(米泔浸、各一兩),半夏(皂莢、白礬、薑汁同煮、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七分絞去滓,食前帶熱服。

二順散,治伏熱中暑,霍亂吐瀉,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桂,乾葛,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水調下。

又釀乳法,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吐乳作腥氣,額上汗流,多驚啼哭面黃,凡有此疾,宜暫斷乳,令胃干飢甚用藥,令乳母釀乳。

人參,木香,藿香,沉香,陳皮,神麯,麥芽(各一兩),丁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紫蘇十葉,棗三個煎,乳母食後捏去舊乳汁盡,方服半盞許,臥少時,卻與兒乳。

白話文:

小兒的吐瀉,有的伴隨體溫升高,有的發熱,有的則身體發涼。有的吐瀉會引發驚風,有的則是夏秋季因中暑而吐瀉,還有的則發生在剛出生的三天內。

仲陽說:嬰兒出生三天內,如果出現吐瀉、發高燒、不想喝奶,大便呈青白色,奶水無法消化,或者大便呈白色,這是因為傷到奶水所致,應該先用藥導瀉,再調理脾胃。導瀉可用白餅子,調理脾胃則用益黃散。

出生三天後到十天內,如果出現吐瀉、身體微溫或發涼、不想喝奶,大便呈青白色,奶水無法消化,這是因為上部有實邪而下部虛弱,可用益黃散加減來治療。

另外,因感冒引起的吐瀉,身體時而發熱時而發涼,呼吸粗重,大便呈黃白色,嘔吐且奶水無法消化,時常咳嗽,甚至還可能出現五臟相關的症狀,這時應該服用能深入臟腑的藥物。先用大青膏,再用益黃散。

如果吐瀉時身體發熱、嗜睡、卻能喝奶,而且不停地喝水,還會吐痰,大便呈黃水狀,這都是因為胃虛而熱引起的口渴吐瀉。應該用藥來促進胃液生成,以止渴,止渴後再用發散的藥物。止渴多用白朮散,發散則用大青膏、鉤藤飲。

如果吐瀉時身體發涼、吐出泡沫,腹瀉物呈青白色,感到煩悶卻不口渴,打嗝且出長氣,睡覺時眼睛半睜,這是因為感冒輕微遷延而引起的吐瀉,應該先補脾再發散。補脾用益黃散,發散用大青膏、鉤藤飲。

夏至後出現吐瀉且身體壯熱,屬於熱症。有的是因為中暑,導致嘔吐且奶水無法消化,腹瀉物呈深黃色,可用玉露散治療,五苓散也可用,香薷散、車前子散可選擇使用。如果臉色青黃,表示風熱在脾,頭髮直豎且怕人,眼睛無法閉合,這是因為心中有毒液,加上胃氣上逆而導致抽搐。這時可以服用定命丹。

(接下來是藥方出處的註記,跳過)

車前子散,可以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霍亂吐瀉,煩悶且不停地喝水,同時能通利小便。 藥方組成:白茯苓、豬苓、香薷、車前子(各一兩)、人參(五錢)。 用法: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燈心草煎湯送服。如果肚子痛,可加入芍藥;如果腹瀉不止,可加入石蓮肉。

定命飲子,見第十六問。(跳過)

理中湯,見第五十三問。(跳過)

不換金正氣散,可以用來治療山嵐瘴氣、寒熱交替、胸膈不適、霍亂吐瀉,以及臟腑虛寒。 藥方組成:厚朴(去皮,用薑汁炒)、藿香(去土)、陳皮(去白)、甘草(炙)、蒼朮(用米泔浸泡,各一兩)、半夏(用皂莢、白礬、薑汁同煮,一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用三錢,加水一碗,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渣後趁熱在飯前服用。

二順散,可以用來治療伏熱中暑引起的霍亂吐瀉,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腹痛。 藥方組成: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桂、乾葛、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用法: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新打上來的井水送服。

另外,還有釀乳的方法,可以用來治療因為胃虛引起的吐瀉,睡覺時吐舌頭搖頭,吐出的奶水有腥味,額頭出汗,時常驚嚇啼哭且臉色發黃。凡是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暫時斷奶,等嬰兒肚子空得很餓時再用藥,同時讓乳母用藥後再給嬰兒哺乳。 藥方組成:人參、木香、藿香、沉香、陳皮、神麯、麥芽(各一兩)、丁香(半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用四錢,加生薑三片,紫蘇葉十片,大棗三個,煎煮後,乳母吃完後,擠掉舊的乳汁,服用半碗藥湯,休息片刻後,再給嬰兒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