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南星煎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祛風止痙: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痰的功效。對於因風寒、痰濁所致的痙攣、抽搐、言語不清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緩解。
- 消腫散結:天南星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瘰癧、癭瘤、痰核等症狀。
因此,天南星是天南星煎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祛風止痙、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天南星煎丸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南星善於祛風止痙,但性燥烈,易傷津液;白附子則性溫燥,能燥濕散寒,且能制約天南星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兩藥相配,既能發揮各自的功效,又能相互制約,使藥效更佳。
- 針對病因,標本兼治: 天南星煎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痰阻絡、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白附子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效,與天南星合用,可更有效地消除風痰,疏通經絡,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天南星煎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南星性溫,善於祛風痰,但容易燥烈傷津。天麻性平,善於熄風止痙,且能滋陰潤燥。二者配伍,既能發揮天南星祛風痰的功效,又能減輕其燥烈之性,使藥效更平和,更安全有效。
- 針對病症,協同作用: 天南星煎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痰阻滯、痰蒙心竅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天麻具有熄風止痙、平肝潛陽的作用,可與天南星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痰阻滯所致的眩暈、頭痛等症。
主治功效
天南星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天南星煎丸,考諸《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及《太平聖惠方》等古籍,皆以治療小兒驚風為其主旨,其中尤以慢驚風為主要適應症。此方雖僅三味藥物,然其配伍精妙,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治療原理分析: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 天南星為本方主藥,其性溫燥,功能燥濕化痰,並能祛風止痛。小兒慢驚風,多因體內痰濕內蘊,阻礙氣機,痰阻經絡,引動肝風所致。天南星之辛溫燥濕,既能祛除體內之痰濕,又能針對風邪,止痙定驚,從病因病機上截斷病勢發展。
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白附子性味辛溫,具有散寒除濕、消腫止痛之效。小兒體質多為稚陰稚陽,易受寒濕之邪侵擾。白附子之溫散,有助於祛散體內寒濕,溫經通絡,疏通經脈,使氣血運行暢通,改善因寒濕導致之經絡阻滯。
平肝息風,定驚安神: 天麻性味甘平,功能平肝息風,定驚安神。慢驚風多屬肝風內動,導致肢體抽搐,神志不清。天麻入肝經,能平熄肝風,緩解抽搐症狀,並能定驚安神,使神志恢復清明。
綜合分析:
天南星煎丸,以天南星為主藥,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兼以白附子散寒除濕,溫通經絡,佐以天麻平肝息風,定驚安神。三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平肝息風之功,針對小兒慢驚風之痰濕內蘊、肝風內動病機,標本兼治。此方不僅能緩解痙攣症狀,更從根本上調整體內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亦記載本方可治“陰癇慢驚瘛瘲”,可見此方應用範圍不僅限於慢驚風,凡屬痰濕風動之證,皆可辨證施治。
劑型與服法:
各家記載劑型與服法略有不同,可見有丸劑、散劑等形式。丸劑大小亦有豌豆大、黍米大、綠豆大之別。服法多以薄荷湯送服,或以棗肉和丸,可見古人亦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型和服用方法,以求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1兩(細銼,以水2盞,微·火煎至半盞,去滓重煎如膏,丸諸藥末),白附子半兩(炮裂),天麻1兩。
上為末,以天南星煎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五歲兒2丸,五六歲兒3丸,以薄荷湯送下,1日2次。
《普濟方》有乾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南星煎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南星煎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天南星1兩(細銼,以水2盞,微火煎至半盞,去滓重煎如膏,丸諸藥末),白附子半兩(炮裂),天麻1兩。 主治:小兒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