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丹

白鶴丹

BAI HE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九八○引《鳳髓經》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8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15%
肺經 15%
胃經 9%
腎經 8%
膽經 4%
心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鶴丹方劑中含有白花蛇,主要原因如下:

  1. 蛇毒入藥: 白花蛇毒性強烈,但經炮製後能入藥,具有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等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麻痺癱瘓、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
  2. 配伍增效: 白花蛇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其藥效。白鶴丹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蜈蚣、全蠍等,亦具有祛風通絡、解毒消腫的功效,與白花蛇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白鶴丹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而白鶴丹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白附子可助其發揮止痛功效。
  2. 燥濕化痰:白附子亦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改善因濕氣凝聚而引發的痰濁,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祛風除濕、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病症。

白鶴丹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袪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入侵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白鶴丹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破傷風等疾病,而白僵蠶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能發揮止痙作用,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
  2. 化痰散結:白僵蠶還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消除痰液阻滯,疏通經絡,改善呼吸道疾病。白鶴丹中加入白僵蠶,有助於化解痰液,改善氣道通暢,進而緩解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白鶴丹方劑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痙攣抽搐、麻木不仁等症狀,與白鶴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止痙效果。
  2. 化痰散結: 天南星能化痰散結,對於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可與白鶴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症狀。

白鶴丹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功效,可有效抑制肝風內動,適用於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白鶴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的表現,因此加入天麻可起到平肝熄風、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祛風通絡:天麻還具有祛風通絡之功效,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阻絡、筋骨疼痛等有很好的療效。白鶴丹中加入天麻,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加速傷患的恢復。

白鶴丹方劑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黃疸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白鶴丹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皮膚潰爛、疔瘡等病症,輕粉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燥濕止癢: 輕粉兼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等症。白鶴丹方劑中常添加輕粉,旨在加強其燥濕止癢作用,進一步改善皮膚病症狀。

然而,輕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鶴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白鶴丹主治「小兒慢脾風不醒,四肢冷,不食嘔逆,漸生風疾」。
慢脾風為中醫兒科重症,多因脾陽虛衰、肝風內動所致,常表現爲:

  • 神昏不醒:陽氣衰微,心神失養。
  • 四肢冷:脾陽不振,不能溫煦四肢。
  • 不食嘔逆:脾胃虛寒,運化失司,胃氣上逆。
  • 漸生風疾:土虛木亢,虛風內動,甚則抽搐。
    此方針對「虛風夾痰」之證,以溫陽化痰、熄風定搐為法。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

1. 藥物組成及推測用量

原方缺僵蠶、天南星、天麻、輕粉用量,然據小兒用藥特點及同類方劑(如「醒脾散」)推測:

  • 白花蛇肉(半兩):搜風通絡,定驚止痙,善治「風疾」。
  • 白附子(生用,2個):祛風痰、逐寒濕,為風痰要藥。
  • 僵蠶(推測3-5分):熄風化痰,解痙散結,協同白附子化痰通絡。
  • 天南星(推測3分,紅酒煮):紅酒制減毒性,增溫化痰濕、熄風止痙之效。
  • 天麻(推測3分):平肝熄風,為治風通用藥,尤宜虛風內動。
  • 輕粉(推測1-2釐):少量用於豁痰開竅,但毒性大,需謹慎。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熄風定搐
    白花蛇、天麻、僵蠶直入肝經,熄內風而止痙,針對「漸生風疾」。
  • 溫化痰濕
    白附子、天南星(紅酒制)溫化寒痰,治痰阻清竅之「不醒」與胃逆「嘔吐」。
  • 醒脾通陽
    輕粉少量開竅,薄荷湯佐使升發清陽,法酒助藥力通行經絡。

3. 配伍特點

全方以「風痰」為核心病理,結合小兒「脾常不足」之體質,標本兼顧:

  • 治標:熄風化痰,開竅醒神。
  • 治本:溫運脾陽,截斷虛風內生之源。

結論:白鶴丹通過風藥與化痰藥配伍,適用於慢脾風之「陽虛風動夾痰」證,體現中醫「治風先治痰,痰去風自滅」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肉半兩(酒浸,去皮,炙黃焦), 白附子(生用)2個, 僵蠶(去絲)、 天南星(去皮,紅酒煮)、 天麻、 輕粉。
上為末,法酒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薄荷湯入酒1滴化下。
方中僵蠶、天南星、天麻、輕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白鶴丹,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八○引《鳳髓經》。 組成:白花蛇肉半兩(酒浸,去皮,炙黃焦),白附子(生用)2個,僵蠶(去絲)、天南星(去皮,紅酒煮)、天麻、輕粉。 主治:小兒慢脾風不醒,四肢冷,不食嘔逆,漸生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