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涎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痰、止咳、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痰涎壅盛、咳嗽痰多、口舌乾燥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化解痰液,使之排出體外,達到祛涎止咳的效果。
此外,天南星還可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相配伍,增強療效。例如,與半夏配伍,可增強其燥濕化痰之功,並減輕其毒性;與陳皮配伍,可促進脾胃運化,幫助痰液排出。
祛涎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嘔、燥濕健脾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清除痰液,解決因痰濕阻滯導致的口涎增多。同時,半夏亦能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濕濁上泛引起的唾液過多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在祛涎丸中加入半夏,可有效解決痰濕壅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口涎增多問題,達到祛除口涎、改善症狀的效果。
祛涎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白附子性燥,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能有效祛除體內痰液,尤其是溼痰,對於痰涎壅盛、咳喘痰多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止涎止嘔:白附子可入脾胃經,能健脾燥溼,止涎止嘔。對於因脾胃溼熱導致的口涎過多、噁心嘔吐等症狀,白附子能夠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白附子在祛涎丸中起着化痰止咳、止涎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祛涎丸」方劑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根據。烏頭性溫熱,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之效,能溫肺化痰,利氣止咳,對於痰涎壅盛、肺氣不利者,可起到祛痰止咳的作用。但烏頭藥性猛烈,毒性較大,需慎用,一般以少量配伍入藥,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發揮其祛痰功效,避免單獨使用造成毒副作用。
祛涎丸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定驚的功效。
白花蛇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活血、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等作用。其對於風痰阻滯、痰涎壅盛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祛涎丸中加入白花蛇,可以有效地化痰止涎、祛風止痙,達到治療口涎過多、言語不清等症狀的目的。
祛涎丸方劑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化痰止涎: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止涎的功效。其能有效解除因風寒痰濕所致的口涎過多、舌苔厚膩、神志不清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烏梢蛇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共同發揮化痰利濕、降逆止嘔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祛涎丸的整體療效。
祛涎丸方劑中含有白僵蠶,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僵蠶為一種蟲藥,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其善於化解痰涎,對於風寒、風熱、燥熱等引起之痰多咳嗽,以及痰稠難咳、口涎過多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白僵蠶還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
祛涎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驅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之效。對於因風痰阻滯,導致的口涎過多、言語不清等症狀,全蠍能有效驅散風邪,止住痙攣,改善涎液分泌過多的狀況。
二、 解毒散結: 全蠍亦有解毒散結之功效,可用於化解痰濁,消除病竈,改善因痰液瘀積而導致的口涎增多。
祛涎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痰濁阻滯而引起的唾液增多,川芎能有效疏散風邪,使鼻竅通利,從而減少痰液的產生,達到祛涎的效果。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亦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若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導致唾液增多,川芎則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減少唾液的分泌。
祛涎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平肝熄風,止痙止顫: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顫的功效。涎液過多,常與肝風內動、痰濁上擾相關。天麻能平息肝風,減少痰濁上湧,從而達到祛涎止渴之效。
二、 祛風止痛,改善頭暈:天麻亦能祛風止痛,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涎液過多,往往伴隨頭暈、肢體乏力等不適。天麻可改善相關症狀,提升患者整體感受。
總而言之,天麻在祛涎丸中起著平肝熄風、止痙止顫、祛風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涎液過多、頭暈目眩等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祛涎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祛涎丸,古方名藥,主要用於治療風痰壅盛所致的各種症候,其組方精妙,配伍嚴謹。綜合《御藥院方》及《楊氏家藏方》的記載,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 風痰上擾,頭目昏痛,旋暈欲倒: 本方主治風痰上擾清竅,導致頭部昏沉疼痛,眩暈欲僕之症。此乃風痰矇蔽清陽,氣機不利所致。
- 嘔噦噁心: 風痰阻滯中焦,導致胃氣上逆,故見噁心嘔吐。
- 恍惚健忘,神思昏憒: 風痰迷塞心竅,擾亂神明,故見精神恍惚,健忘,意識不清。
- 肢體煩疼,頸項拘急: 風痰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故見肢體煩痛,頸項強直不舒。
- 頭面腫癢,手足難舉,或時麻痹: 風痰阻於肌表,壅塞經絡,導致頭面腫脹瘙癢,手足活動不利,甚至出現麻木感。
治療原理:
祛涎丸的治療核心在於化痰祛風,通絡止痛,其組方藥物配伍,充分體現了這一治療思路:
- 燥濕化痰,散結消癥:
-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 三者皆為辛溫燥烈之品,能燥濕化痰,消散結滯。天南星尤擅開泄風痰,半夏則長於降逆止嘔,白附子則有散結止痛之效。三藥合用,共奏化痰散結之功,為治療風痰之要藥。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白花蛇、劍脊烏梢蛇: 二者皆為搜風通絡之要藥,能祛風除濕,通行經絡,止痛定驚。蛇類藥物以其走竄之性,能深入經絡,祛除風邪,疏通淤滯。
- 熄風止痙,解毒散結:
- 白殭蠶、全蠍: 二者皆有熄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白殭蠶性味辛鹹,善於祛風解毒,散結消腫;全蠍則能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兩藥合用,可增強祛風止痙之力。
-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 川芎: 川芎辛散溫通,能活血行氣,疏通經絡,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 平肝息風,鎮靜安神:
- 天麻: 天麻性味甘平,能平肝息風,鎮靜安神,有助於緩解因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並能安定心神。
炮製方法之意義:
方中特別強調了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川烏頭的特殊炮製方法,即“並生為細末,用生絹袋盛,以井花水揉洗澄濾,瓷盆中日曬夜露”。這種炮製方式旨在降低四藥的毒性,並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經過多次洗滌、日曬夜露,可使藥物燥性減弱,毒性降低,同時保留其有效成分,以發揮其化痰散結之功。
總結:
祛涎丸組方嚴謹,配伍精當,以燥濕化痰為基礎,兼顧祛風、通絡、活血、息風等多重功效,針對風痰壅盛之證,能有效緩解頭目昏痛、眩暈、嘔吐、肢體麻木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化痰祛風,通絡止痛,使氣血暢通,痰濁得除,從而使病症得以緩解。此方之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4兩,半夏9兩半,白附子2兩6錢,川烏頭7錢半。上並生為細末,用生絹袋盛,以井花水揉洗澄濾,有滓更研,再入袋擺洗盡,瓷盆中日曬夜露,每至曉澄去宿水,別換井花水,攪勻曬,春5日,夏3日,秋7日,冬10日,去水曬乾如玉片,方入後諸藥: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乾,稱)1兩,劍背烏消蛇(酒浸1宿,去皮骨,焙乾,稱)1兩,白僵蠶1兩(炒去絲嘴),全蠍1兩(去毒,微炒),川芎2兩,天麻2兩。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湖為丸,如綠豆大,以飛研細朱砂一兩,麝香末二錢為衣,風乾,密器中盛之。
每服30丸,食後生薑、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涎丸有祛痰止眩、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痰壅盛所導致的頭目昏痛、旋暈欲倒、嘔噦惡心、恍惚健忘、神思昏憒、肢體煩疼、頸項拘急、頭面腫癢、手足不舉、或時麻痹等症狀。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涎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天南星4兩,半夏9兩半,白附子2兩6錢,川烏頭7錢半。上并生爲細末,用生絹袋盛,以井花水揉洗澄濾,有滓更研,再入袋擺洗盡,瓷盆中日曬夜露,每至曉澄去宿水,别換井花水,攪勻曬,春5日,夏3日,秋7日,冬10日,去水曬乾如玉片,方入後諸藥: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乾,稱)1兩,劍背烏梢蛇(酒浸1宿,去皮骨,焙乾,稱)1兩,白僵蠶1兩(炒去絲嘴),全蠍1兩(去毒,微炒),川芎2兩,天麻2兩。 主治:風痰壅盛,頭目昏痛,旋暈欲倒,嘔噦惡心,恍惚健忘,神思昏憒,肢體煩疼,頸項拘急,頭面腫癢,手足不舉,或時麻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