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白附子丸

上清白附子丸

SHANG QING BAI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9%
脾經 16%
胃經 13%
心經 6%
膽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上清白附子丸中包含白附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上清白附子丸以白附子爲君藥,主治風寒溼邪上犯清竅,導致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其祛風止痙之效,可有效緩解病症。
  2. 燥溼止癢:白附子還有燥溼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白附子,可輔助治療溼邪上犯肌膚導致的瘙癢、皮疹等症,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針對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與白附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幫助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濕阻滯胃氣所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配合白附子等藥物,共同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之,半夏在方劑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之效。方中白附子、白芷等藥材散寒止痛,但易傷陽氣。川芎則可協同散寒,又能溫經通絡,防止寒邪傷及陽氣,並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2. 引藥上行,透達上焦: 方中白附子、白芷等藥材偏於下行,川芎則善於上行,可引導藥力上達頭部,疏通上焦之氣,治療頭痛、鼻塞、齒痛等症。

因此,川芎在方中起到疏風散寒、活血通絡、引藥上行的作用,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上焦風寒之證。

上清白附子丸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止痙之效。方中以白附子為君藥,燥濕祛痰,但單用恐傷津耗氣,易致痰液粘稠難解。天南星配合白附子,可協同祛風止痙,使痰液易於咳出,利於治風痰壅塞之症。
  2. 開竅醒神: 天南星入心經,能開竅醒神。方中以白附子、半夏等藥物治療痰濁矇蔽心竅之症,天南星的加入,有助於開通心竅,使藥力更易直達病所,提升療效。

上清白附子丸中添加白僵蠶,主要原因有二:

一、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方中白附子善於祛風濕、止痺痛,但其性燥烈,易傷津液。白僵蠶可與之相配,緩和藥性,共同達到祛風止痙的效果,並能避免燥傷津液。

二、化痰散結:白僵蠶能化痰散結,且其善於治療因風痰阻絡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與上清白附子丸治療風痰阻絡、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病症的功效相契合,進一步提高了療效。

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以輔助白附子等藥物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2. 平肝熄風: 菊花還具有平肝熄風的作用,可以緩解白附子等藥物可能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而言之,菊花在 上清白附子丸中起著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更為有效。

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脾胃: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白附子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陳皮可輔助白附子,使藥力溫和,更好地發揮藥效,避免寒性藥物對脾胃的損害。
  2.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 方中白附子、白芷等藥物性寒,陳皮可中和藥性,減少其寒涼對人體的影響,降低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上清白附子丸中包含旋覆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氣止咳: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降氣止咳、化痰散結之功效。上清白附子丸主治風寒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旋覆花能降肺氣,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和中降逆: 旋覆花也能和胃降逆,對於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也有一定的療效。上清白附子丸中,白附子燥濕止咳,旋覆花和中降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咳化痰、和胃降逆的效果。

上清白附子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止痙攣: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白附子、川芎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平肝熄風效果。
  2. 配合白附子,減輕毒性: 白附子性溫,味辛,有毒,可用於祛風溼、止痛,但其毒性較大,容易引起口乾、咽燥、噁心等副作用。天麻可減輕白附子的毒性,增強其藥效,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上清白附子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因為全蠍具有 疏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消腫 的功效。

疏風止痙:全蠍能散風熱,解痙攣,對於因風熱上擾而導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通絡止痛:全蠍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脈運行,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上清白附子丸作為治療中風偏癱的常用方劑,全蠍的加入不僅能緩解中風的急性期症狀,也能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促進其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上清白附子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風痰甚」所致諸症。核心病機為「風痰上擾」,症狀表現於頭面、心神及肢體:

  • 頭面清竅:頭痛目眩、旋暈欲倒,乃風痰蒙蔽清陽之象。
  • 心神擾動:恍惚不寧、神思昏愦,因痰濁內阻,心神失養。
  • 經絡壅滯:肢體倦疼、頸項強硬、手足麻痹,為痰阻經絡,氣血不暢所致。
  • 胃氣上逆:嘔哕惡心,緣於痰濕中阻,胃失和降。

此方具「除風化痰,清利頭目」之效,針對風痰夾雜之證,尤擅平息上竅之痰濁風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以「祛風化痰」為主軸,兼顧「通絡止痙」與「升清降濁」,可分三層析之:

1. 君藥——祛風化痰,直擊病根

  • 白附子(炮):辛溫燥烈,專祛風痰,尤善上行頭面,為治風痰頭痛要藥。
  • 天南星(炮):燥濕化痰,長於熄風解痙,協白附子增強祛風痰之功。

2. 臣藥——協同化痰,平息內風

  • 半夏:化痰降逆,止嘔哕惡心,與南星配伍強化化痰之力。
  • 白僵蠶全蠍:搜風通絡,熄風止痙,針對肢體麻痹、頸項強硬等風痰阻絡之症。
  • 天麻:平肝熄風,定眩止暈,為治風痰眩暈之關鍵藥。

3. 佐使藥——調暢氣機,清利頭目

  • 川芎:辛溫上行,活血行氣,助藥勢上達頭目,兼治頭痛。
  • 菊花:輕清上行,清熱平肝,制約全方溫燥之性,兼明目。
  • 旋覆花:降氣化痰,與半夏共調脾胃氣機,使痰濁下泄。
  • 陳皮:理氣化痰,健脾和中,防痰濕再生。
  • 生薑汁:煎丸送服,既可溫化痰飲,又能和中止嘔,導藥入經。

3. 組方特點

  • 升降相因:川芎、菊花升清,旋覆花、半夏降濁,調暢氣機以利痰消。
  • 動靜結合:白附子、天麻動而祛風,陳皮、生薑靜而和胃,標本兼治。
  • 剛柔並濟:全蠍、南星性猛攻痰,菊花、陳皮性緩調和,防燥烈傷正。

三、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通過「祛風化痰」為主,結合「通絡止痙」「調氣和中」之法,使風熄痰消,清竅得通:

  1. 化痰以絕風源:痰濁乃內風煽動之基礎,方中南星、半夏等燥濕化痰,切斷風痰互結之勢。
  2. 祛風以止眩暈:白附子、天麻、菊花直接平息肝風,解除頭目眩暈。
  3. 通絡以復肢體:全蠍、僵蠶透達經絡,改善手足麻痹與項強。

全方緊扣「風痰上擾」病機,層次分明,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思維,凡因風痰所致諸症,無論病位在頭目、心神或肢體,皆可辨證施用。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炮)1兩,半夏(湯洗7次)1兩,川芎1兩,天南星(炮)1兩,白僵蠶(炒)1兩,菊花1兩,陳皮(去白)1兩,旋覆花1兩,天麻1兩,全蠍(炒)半兩。
常服除風化痰,清利頭目。
上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脖子頸項酸痛梅尼爾氏病坐骨神經痛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腹瀉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噁心反胃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上清白附子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白附子(炮)1兩,半夏(湯洗7次)1兩,川芎1兩,天南星(炮)1兩,白僵蠶(炒)1兩,菊花1兩,陳皮(去白)1兩,旋覆花1兩,天麻1兩,全蠍(炒)半兩。 主治:常服除風化痰,清利頭目。主治:諸風痰甚,頭痛目眩,旋暈欲倒,嘔噦惡心,恍惚不寧,神思昏憒,肢體倦疼,頸項強硬,手足麻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