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導氣化痰丸

祛風導氣化痰丸

QU FENG DAO QI HUA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19%
肺經 14%
胃經 10%
腎經 9%
心經 9%
膽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祛風導氣化痰丸]中,烏頭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但烏頭為有毒藥材,應遵醫囑使用。

「祛風導氣化痰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藥性。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祛風散寒,並宣肺解痙,適用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同時,其化痰散結的特性,對於痰濁阻滯、氣機不暢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天南星的加入,可有效祛除風寒、化解痰濁、通暢氣機,達到治療咳嗽、氣喘等病症的效果。

「祛風導氣化痰丸」方劑中使用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肺化痰: 白附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可溫化寒痰,緩解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之症狀。
  2. 祛風止痛: 白附子亦具祛風止痛之功,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氣喘、胸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綜上,白附子在「祛風導氣化痰丸」中可溫肺化痰、祛風止痛,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祛風導氣、化痰止咳之目的。

祛風導氣化痰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效,能抑制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風為百病之始,祛風亦是化痰之要,故天麻能有效改善痰濁阻滯經絡所致的病症。
  2. 通絡止痛:天麻能通經活絡,對於痰濁阻滯經絡所引起的疼痛,如頭痛、肢體疼痛等,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痰濕凝滯。

因此,天麻在祛風導氣化痰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平肝熄風,更能通絡止痛,從而達到祛風導氣化痰的目的。

祛風導氣化痰丸中加入全蠍,是基於全蠍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相契合。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 通絡止痛、熄風定驚、解毒散結 的功效。其 通絡止痛 的作用,可以改善因風寒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熄風定驚 的作用,可以平息因風邪入絡而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解毒散結 的作用,可以化解痰飲凝滯,有助於痰液排出。

由此可見,全蠍的藥性與祛風導氣化痰丸的祛風止痛、化痰定驚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方劑療效。

「祛風導氣化痰丸」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對於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薄荷能起到清熱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
  2. 通竅開鬱,醒腦提神: 薄荷氣味芳香,能通竅開鬱,醒腦提神。對於風寒感冒、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症狀,薄荷能起到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

因此,薄荷在「祛風導氣化痰丸」中,既能起到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又能通竅開鬱、醒腦提神,可謂是藥效顯著的一味藥材。

「祛風導氣化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方劑中加入半夏,能有效祛除痰濕,並改善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和胃降逆: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濕阻滯上焦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對於因風寒痰濕引起的咳嗽、氣喘伴有胃氣上逆的患者,具有協同治療作用。

綜上,半夏在「祛風導氣化痰丸」中的加入,能有效化解痰濕,改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胃氣上逆,起到協同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導氣化痰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機壅滯、風痰上擾所致諸症:

  1. 痰氣交阻:咳嗽痰多、嘔吐痰涎,屬痰濕壅肺胃,氣機逆亂。
  2. 風痰壅絡:頭目昏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為風痰阻滯經絡,氣血不暢。
  3. 頑痰深痼:強調「他藥不療者」,顯示此方針對痰濁膠結、久病難癒之證,尤其風痰兼夾氣滯的複雜病機。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配伍思維
全方以「祛風痰+導氣滯+化痰濕」為軸心,結合毒性藥與緩製法,攻逐深伏痰濁。

  • 祛風定驚

    • 大川烏頭(炮)、天南星、白附子:辛熱峻烈,逐經絡風痰,開通痺阻。
    • 全蠍、天麻:熄內風、通絡止痙,治肢體偏廢、口眼歪斜。
  • 化痰導滯

    • 生半夏配南星:燥濕化痰力猛,生用取其峻性,透過水浸曝曬減毒存效。
    • 烏迭泥(烏爹泥,即孩兒茶):清化痰熱,兼活血行氣,防溫燥過度。
  • 和調氣機

    • 蘇合香油:芳香開竅,醒脾化濁,引諸藥透達氣血壅滯處。
    • 糯米糊為丸:緩和藥性,護胃氣。

2. 炮製與劑型設計原理

  • 生藥水浸曝曬:南星、半夏生用毒性強,透過水浸去其「悍烈之性」,保留化痰功效,符合「陰乾不焙」要求,避免火製削弱藥力。
  • 毒藥緩攻:川烏炮製減毒,全蠍留毒(薄荷炒製緩其燥性),形成「以毒攻痰」之勢,針對頑痰痼疾。

三、治療機轉推論

  1. 風痰得泄,氣機自通:風痰阻絡則氣血不暢,方中烏頭、南星等辛散之力,配合全蠍走竄,破除痰瘀膠結,恢復氣血流轉。
  2. 濁降清升,眩暈自止:半夏降逆化痰,天麻平肝熄風,痰濁下行則頭目昏暈得解。
  3. 標本兼顧:祛風痰治標,蘇合香醒脾行氣顧本,防痰濕再生。

此方體現「峻藥緩投」思想,針對痰、風、氣三者互結之重症,非尋常化痰劑可比。

傳統服藥法


大川烏頭半兩重(炮,去皮臍用),烏迭泥3兩,天南星3兩,白附子3兩(生用),天麻(酒浸,焙)1兩,全蠍1兩(不去毒,用薄荷葉炒),半夏7兩。
上各取淨末,除南星、半夏生取末,以絹袋盛,安瓷器中,新水浸,日曬夜露三晝夜,每早換水,三日取出,曬乾為細末,各依分兩稱,相和重羅,用蘇合香油三兩,如無蘇合香丸,膏子亦可。如不敷,入糯米粉打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食後臨臥用薑湯送下,1日2次。藥只陰乾,不要曬乾及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 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咳血梅尼爾氏病貝爾氏癱瘓半身不遂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咳嗽多痰眼睛模糊顏面神經麻痺噁心反胃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導氣化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四引《瑞竹堂方》。 組成:大川烏頭半兩重(炮,去皮臍用),烏叠泥3兩,天南星3兩,白附子3兩(生用),天麻(酒浸,焙)1兩,全蠍1兩(不去毒,用薄荷葉炒),半夏7兩。 主治:咳嗽氣積,嘔吐痰涎,頭目昏暈,半身不遂,偏廢,口眼歪斜,他藥不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