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止嘔作用。
因此,半夏在「真方白丸子」方劑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真方白丸子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是因為白附子具有以下特性:
- 祛風濕止痛: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能祛除風寒濕邪,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解毒消腫: 白附子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腫脹、疼痛等。
真方白丸子通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等病症,白附子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祛風濕止痛和解毒消腫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真方白丸子]的組成中包含[天南星],因為天南星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天南星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濁,改善由於濕痰引起的咳嗽和喘息問題。在[真方白丸子]中,天南星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燥濕化痰和止咳平喘效果,幫助改善呼吸系統健康。
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源於其舒筋活絡、平肝熄風的功效。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痙攣、平肝降壓等作用。對於因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有效改善。此外,天麻亦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血瘀或氣滯引起的頭痛和頭暈。因此,真方白丸子中加入天麻,旨在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達到舒筋活絡、平肝熄風之效。
真方白丸子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寒性烈性,可 祛風散寒、止痛。烏頭性寒,入厥陰經,善於驅散寒邪,並能止痛,尤其是風寒濕痺、痛楚劇烈者,烏頭更能發揮功效。
然而,烏頭毒性甚烈,需慎用,且需經炮製減毒後纔可使用。藥方中加入烏頭,需要專業醫師根據病人體質、病症,以及其他藥物配伍等因素,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含有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因經絡不通、血脈瘀滯導致的疼痛,以及腫瘤、瘡瘍等病症,全蠍能有效改善。
- 散風止痙,解毒療瘡: 全蠍亦有散風止痙、解毒療瘡之功。對於因風邪入侵導致的痙攣、抽搐,以及毒蛇咬傷、蜂螫等症,全蠍能起到解毒止痛的作用。
因此,全蠍在「真方白丸子」方劑中,能夠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一、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溼健脾之功效。其能疏肝理氣,緩解胃脘脹痛、腹痛、腸鳴等症狀,並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二、燥溼止瀉: 木香還具有燥溼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虛溼盛所致的泄瀉、腹痛、食少等症。
因此,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加入木香,旨在發揮其理氣止痛、燥溼止瀉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應的病症。
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導滯: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降逆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胃腸功能。
- 理氣寬胸: 枳殼能疏肝理氣,寬胸散結。對於胸悶氣滯、脅肋脹痛、心煩不眠等症狀,枳殼能舒緩胸部壓力,改善氣機鬱滯,促進心神安寧。
因此,真方白丸子方劑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其消食導滯、理氣寬胸的作用,改善食積停滯、胸悶氣滯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方白丸子》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風」,涵蓋外風、內風所致之痰涎壅盛、經絡阻滯病症,其應用可分三層:
- 預防風疾:標榜「可常服」防風痰壅滯,反映古代「治未病」思維,針對體質偏痰濕或風動傾向者。
- 中風急性期:針對痰阻絡脈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屬風痰上擾、經絡閉塞之證,強調化痰通絡之功。
- 小兒驚風:用於痰熱引動肝風之「驚風潮搐」,屬急症短程處置,因藥性峻烈,劑量刻意減量(2丸)。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祛風痰、通經絡」為核心,藥隊配伍層次分明:
峻逐風痰:
- 半夏、天南星:辛溫燥烈,直祛經絡頑痰,南星兼熄風止痙,針對痰涎壅盛之本。
- 白附子、川烏頭:辛熱祛風,善逐頭面風痰(白附),並破沉寒冷痰(烏頭),共解痰阻絡脈之標。
熄風止痙:
- 全蠍、天麻:一動(全蠍搜風通絡)一靜(天麻平肝熄風),合治風痰引動之抽搐、肢體不遂。
3 佐助調理
- 木香、枳殼:理氣化痰,氣行則痰消,助主藥疏通經絡氣機。
- 生薑汁為丸:既制諸藥毒性,又增強溫化痰濕之效。
配伍特點
- 風痰並治:痰濕為風邪載體(痰動則風生),方中祛痰藥與風藥比例相當,體現「治風先治痰」思路。
- 標本兼顧:半夏、南星治痰之本,全蠍、天麻控風之標,佐以行氣藥使痰無所滯。
- 劑量與用法考量:成人用丸劑緩圖防峻藥傷正,小兒驚風急症則減量配薄荷湯清熱透表,顯示劑量靈活性。
此方反映宋元以降「風痰論」的臨床實踐,對痰濁壅盛型中風或驚風具針對性,然其效關鍵在於「痰濕體質辨證」,非泛用於一切風病。
傳統服藥法
大半夏(湯泡7次)1兩,白附子(洗淨,略泡)1兩,天南星(洗淨,略泡)1兩,天麻1兩,川烏頭(去皮尖,略泡)1兩,全蠍(去毒,炒)1兩,木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臨臥茶清熱水送下,日3次;癱瘓,溫酒送下;小兒驚風,每服2丸,薄荷湯送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真方白丸子, 出處:《瑞竹堂方》。 組成:大半夏(湯泡7次)1兩,白附子(洗淨,略泡)1兩,天南星(洗淨,略泡)1兩,天麻1兩,川烏頭(去皮尖,略泡)1兩,全蠍(去毒,炒)1兩,木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諸風,可常服,永無風疾隔壅之患。中風痰涎壅盛,口不語,半身不遂,及小兒驚風潮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