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驚丸

大利驚丸

DA LI J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4%
腎經 13%
肺經 11%
胃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5%
三焦經 3%
膽經 3%
心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利驚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含天南星。天南星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燥濕化痰、通絡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各種因痰濕阻滯導致的病症。其性味辛、苦,寒涼,能夠除濕排痰,並對於清理體內的痰濕積聚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利驚丸的組成中,天南星的引入有助於強化方劑的治療效果,尤其在處理與痰濕相關的症狀時。例如,當患者表現出咳嗽、胸悶或腸胃不適等病症時,天南星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些情況,促進氣血流通,從而帶來更好的療效。此外,天南星也有助於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形成協同效果,使大利驚丸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治療選擇。綜合來看,天南星在大利驚丸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大利驚丸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痙安神之效。對於因風寒襲腦、痰濁阻絡而致的驚癇、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白附子能有效祛除病邪,使痙攣止息。

2. 溫陽散寒:白附子性溫,善於溫陽散寒,對於脾腎陽虛、寒凝經絡所致的驚癇,白附子能溫補脾腎,散寒止痙,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總之,白附子在大利驚丸中起到祛風止痙、溫陽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寒、痰濁、陽虛等原因引起的驚癇、抽搐等症。

大利驚丸方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邪內蘊、腸胃積熱、煩躁不安、驚悸失眠等症,芒硝能清熱瀉火,解毒通便,使熱邪得解,心神安定。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芒硝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痰濕內阻、水腫脹滿、筋脈拘攣等症,芒硝能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緩解疼痛。

因此,大利驚丸方中加入芒硝,旨在清熱瀉火、通便解毒,並兼具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效,以達到治療驚悸失眠等症的目的。

大利驚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1.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驚悸、心慌、失眠等症狀,往往與肝風內動有關,天麻可以鎮肝熄風,安定神經,緩解這些症狀。
  2. 舒筋活絡:天麻還具有舒筋活絡之功效。驚癇、抽搐等症狀,也與筋脈失調有關,天麻可以舒筋活絡,改善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進一步緩解驚厥。

因此,大利驚丸中加入天麻,可以有效地平肝熄風,舒筋活絡,治療驚悸、失眠、驚癇等症狀。

大利驚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取其平肝熄風,解痙止痛之效。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較強的鎮靜安神作用,能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達到平肝熄風的效果。同時,全蠍亦能通過調節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和抑制性,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

因此,大利驚丸中加入全蠍,對於治療因肝風內動、神經興奮性過高所致的驚厥、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大利驚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由於風寒、濕重等引起的突發性疾病。其組成中含有輕粉,這是一種源自礦物的藥材,具有特殊的性質。

首先,輕粉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鋇,具有清熱解毒、安神鎮驚的功效。這對於緩解由驚嚇、驚厥或焦慮引起的病症非常有效。當患者出現驚慌或緊張的情緒時,輕粉能夠幫助穩定神經,降低情緒波動。

其次,輕粉在方劑中的作用也包括調理胃腸、改善食慾。這特別適用於那些因驚嚇或情緒波動而影響消化功能的患者,使其能夠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總之,輕粉作為大利驚丸的重要成分,不僅具備安神的功能,還能幫助兼顧身心健康,提供綜合的療效,使得該方劑更具療效。

「大利驚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痰、開竅醒神之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能瀉下攻積、破瘀散結,並可燥濕化痰,開竅醒神。此藥對於痰濁壅塞、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強的治療作用。

然而,巴豆性烈,易傷正氣,需謹慎使用,不可輕易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利驚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臍風(初生兒因斷臍不潔或風邪內侵所致之痙攣)、肚脹臍腫、四肢柔直(張力異常)、啼哭不休、拒乳,甚則發展為風搐(抽搐);亦治「釣腸鎖肚撮口」(指嬰兒腹部絞痛、肛門閉鎖或口唇緊縮之危症),此類證候多因風痰壅滯、氣機鬱結,甚或腸腑不通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化痰,息驚定搐

    • 南星、白附子:辛溫燥烈,專走經絡,祛風痰、開結滯,尤擅治風痰上壅之痙厥。
    • 天麻、全蠍:平肝息風,通絡止痙,針對「風搐」之肌肉抽掣。
  2. 通腑瀉熱,破結逐痰

    • 牙消(芒硝):咸寒軟堅,瀉下通腸,導痰熱從腑而出。
    • 輕粉、巴霜(巴豆霜):峻下攻積,破痰飲壅塞,速開氣機之閉,治「腸胃郁結不通」。
  3. 活血通絡,調和氣血

    • 五靈脂:苦溫活血,散瘀止痛,助氣行血暢,緩解「內氣引痛」。

配伍特點
全方以「攻逐」為核心,結合祛風痰、通腑瀉熱、活血通絡三法:

  • 風痰壅盛則用南星、白附子直搗病所;
  • 腑氣不通則賴牙消、巴霜峻下開結;
  • 經絡拘急則憑天麻、全蠍緩解筋脈攣急;
  • 氣滯血瘀佐五靈脂疏通。

治療原理
小兒臍風、撮口等症,古醫多歸因於「風痰閉阻」「腑氣不通」,致使氣血逆亂,筋脈失養。此方以猛烈之品速攻痰瘀,開塞通閉,使風息痰消、氣血得調,故適用於急症實證。然須注意,此類證候若已現虛象(如氣息微弱),則非峻劑所宜。

(註:本方含輕粉、巴霜等毒性成分,然此處僅析古法原意,不涉現代應用考量。)

傳統服藥法


南星2錢,白附子1錢,牙消1錢,天麻1錢,5靈脂1錢,全蠍1錢,輕粉5分,巴霜1字。
下痰利驚。
上為末,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丸,薄荷、生薑泡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利驚丸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利驚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南星2錢,白附子1錢,牙消1錢,天麻1錢,5靈脂1錢,全蠍1錢,輕粉5分,巴霜1字。 主治:下痰利驚。主治:小兒臍風,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爲風搐;及釣腸鎖肚撮口,內氣引痛,腸胃鬱結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