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丸

珍珠丸

ZHEN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珍珠丸方劑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除濕: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珍珠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等症狀,白附子可以有效地驅散寒濕,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溫陽散寒: 白附子具有溫陽散寒之效。珍珠丸的藥性偏寒,加入白附子可以中和寒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增強藥物的溫陽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總而言之,白附子在珍珠丸方劑中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增強祛風除濕、溫陽散寒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珍珠丸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解暑止渴,對於暑熱傷津、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珍珠丸常用於治療暑溼困脾、脾胃不和等病症,滑石的清熱利濕作用能幫助緩解脾胃濕熱,促進消化吸收。
  2. 利水通淋:滑石能利水通淋,對於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珍珠丸中的滑石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泌尿系統的負擔,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珍珠丸為一傳統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安神定驚,其中包含珍貴的珍珠粉以及多種草藥。方中加入巴豆,其性味辛、熱,有毒,歸肝、腎、大腸經,能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祛痰利咽。巴豆內含巴豆油與巴豆毒素,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能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泄,對寒濕阻滯、水腫腹滿等症有顯著療效。然而,因其毒性較強,應用時需極為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在珍珠丸中,巴豆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既能增強整體療效,又能相互制約,減少其副作用,體現了中醫藥學「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達到治病求本、調和陰陽的目的。

珍珠丸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是輕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濕疹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輕粉為水銀礦物製成,性寒,能解毒散結,但其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珍珠丸中輕粉的用量一般較少,且配合其他藥物,以降低其毒性,發揮其清熱解毒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珍珠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善於燥濕化痰,對於痰濁壅盛、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哮喘、咯痰不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此外,其亦具祛風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痰阻絡所致的抽搐、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

總而言之,天南星在珍珠丸中起到化痰止咳,祛風止痙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珍珠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珍珠丸主治「小兒急驚風發搐,涎潮壯熱及痰嗽壅塞,肚腹脹硬」,其核心病機為痰熱膠結,風火相煽。急驚風多因外感邪熱引動肝風,或內生痰熱蒙蔽心神,臨床表現為高熱、抽搐、痰鳴氣促、腹脹便結等。方中以「黃米大」丸劑緩攻,配合「毛香湯」溫下,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息風定驚,兼顧通降腑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枯白礬(煅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肝、脾經,傳統用於化痰開閉、燥濕斂涎
    • 煅後燥性增強,能收斂痰涎,針對「涎潮壯熱」之痰熱上湧;其酸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助平肝息風。
    • 現代藥理:含硫酸鋁鉀,具收斂、抗菌作用,或可抑制中樞興奮以緩解抽搐。
  2. 寒水石(燒過成粉)

    • 性味辛鹹大寒,歸心、胃、腎經,功能清熱瀉火、利竅消脹
    • 主治「壯熱、肚腹脹硬」,通過清瀉實熱、通利二便,使熱從下泄;其「利竅」作用助痰熱外達,緩解痰嗽壅塞。
    • 現代考證:古之寒水石可能為石膏或方解石,具解熱、鎮靜之效。
  3. 配伍邏輯

    • 枯白礬與寒水石一收一瀉:白礬斂痰固涎,寒水石清熱通便,共奏化痰熱、降氣火之效。
    • 熱痰膠結易阻滯氣機,二藥協同既分解痰涎,又通導壅滯,符合「通因通用」之法,適用於痰熱內閉之急驚風。
    • 「水打面糊為丸」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毛香湯」(可能為溫散行氣之品)送服,既可反佐寒藥,又能助藥力溫行。

三、延伸推論

此方體現「急驚屬痰熱」的治療思路,以簡潔配伍直折病勢。對比後世「抱龍丸」(含膽南星、硃砂等),珍珠丸更側重痰熱並治,而無重鎮安神之品,推測適用於痰熱初盛、尚未深入心包之證。若兼見神昏譫語,或需加味。

總結:珍珠丸通過化痰、瀉熱、通腑三法並行,切中急驚風「熱盛痰壅」之關鍵,體現古人「病發攻邪」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枯白礬、寒水石(燒過成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打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20丸,毛香湯溫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珍珠丸有毒,不宜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坐骨神經痛肺炎糖尿病小兒驚巒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珍珠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四引《醫林方》。 組成:半夏、白面各等分。 主治:小兒嘔吐不止。

珍珠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二引《醫林方》。 組成:枯白礬、寒水石(燒過成粉)各等分。 主治:小兒瀉後脾虛,吐食不止。

珍珠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組成:生珍珠1兩,麝香2兩,龍腦2兩,人參2兩,天花粉2兩,乾葛2兩,白茯苓2兩,甘草2兩,紫草2兩,朱砂半兩,黃連半兩。 主治:消渴。

珍珠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引《全嬰方》。 組成:白附子1錢(泡),滑石1錢,巴豆15粒(去油),輕粉1錢,天南星1錢(制,一方有蠍尾半錢)。 主治:小兒急驚風發搐,涎潮壯熱及痰嗽壅塞,肚腹脹硬。

珍珠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天花粉3錢,僵蠶(炒去絲)2錢,珍珠(豆腐內煮半日)3錢,人參3錢,膽星4錢,雄黃2錢,辰砂5錢(水飛1半爲衣),琥珀2錢,礞石(煅)3錢,犀角3錢,麝香5分,牛黃7分,甘草1錢,冰片2分。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癲狂譫妄。

珍珠丸, 出處:《江蘇省中藥成藥标準暫行規定匯編》第一冊。 組成:雞內金5錢,輕粉8分,巴豆霜8分,六神曲9兩,枳實(炒)3錢,珍珠1錢,牛黃8分,黃連2錢,陳膽星3錢,天竺黃3錢,川貝母3錢,半夏(制)3錢,桔梗3錢,僵蠶3錢,全蠍3錢,雄黃3錢,玄參3錢,夏枯草5錢。 主治:化痰,消積,鎮驚。主治:由熱結痰多引起的咳嗽喘急,腹部膨脹,疳積,蟲積,及驚風抽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