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丸

BAI Y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9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3%
大腸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心經 4%
小腸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玉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白玉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半夏的加入可有效化解痰濕,使呼吸通暢。

二、和胃降逆: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肺、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白玉丸中常配伍其他理氣和胃的中藥,半夏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和胃降逆的效果。

白玉丸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濕壅肺、咳嗽喘息等症狀,可以起到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2. 祛風止痛: 天南星亦可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白玉丸方劑中加入天南星,旨在通過燥濕化痰、祛風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白玉丸方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白玉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滑石在此起到清熱利濕,通暢小便的作用。
  2. 利水滲濕:滑石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減輕水腫、消退濕熱,促進病情的恢復。白玉丸中常配合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車前子、茯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

白玉丸方劑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有二:

一、輕粉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疾病有良好療效,而白玉丸正是針對此類病症而設。

二、輕粉具有燥濕止癢之功,可有效控制皮膚病症的瘙癢和潮濕,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滑石、白芷等配合,可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的效果。

因此,輕粉在白玉丸方劑中的存在,是基於其獨特藥性,以配合整體方劑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白玉丸方中使用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白玉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熱的藥物,添加甘草可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白玉丸可能主治脾胃虛弱或氣血不足等病症,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白玉丸方中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巧妙。巴豆性峻,為峻下逐瘀之要藥,可攻積滯、瀉熱毒,但其毒性較強,需慎用。方中加入巴豆,目的在於借其強力攻堅之勢,驅散頑固積聚於體內的病邪,以達到治療頑固性疾病的效果。

同時,方中配伍其他藥物,如滑石、白芍等,可起到緩和巴豆毒性,減輕其副作用的作用。因此,白玉丸方中含巴豆,並非輕率之舉,而是經過嚴謹的考慮,以其毒性為利,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白玉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白玉丸的主要組成及其功效如下:

  • 半夏: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 天南星:燥濕化痰、解毒散結。
  • 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
  • 輕粉:殺蟲消癰、收斂生肌。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治療原理

  1. 祛痰利膈:《嬰童百問》與《嬰童類萃》皆指出白玉丸能「利膈下痰涎」、「去心胸噎塞不止」及「利膈下之頑痰」,表明其主要功效在於祛除膈間及胸中的痰涎,特別是頑固難化的痰濕。這主要歸功於方中的半夏與天南星,二者皆為燥濕化痰的要藥,合用可加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2. 化積導滯:《丹溪治法心要》與《丹溪心法》皆提及白玉丸可用於治療食積、痰壅滯喘等症。方中與巴豆、皂角仁等配伍,意在加強化痰消積、導滯通便的作用。
  3. 因證加減:在不同的古籍中,白玉丸的組成略有差異,如《嬰童百問》和《嬰童類萃》加入了殭蠶與白礬,可能用於加強祛風化痰、解毒散結的功效。而《丹溪治法心要》和《丹溪心法》則與栝蔞丸類方並提,可見在臨床應用中,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變化。
  4. 清熱解毒:《仁術便覽》中將白玉丸作為「治痢劫劑」使用,雖組成與上述各家不同(生石灰、枯白礬),但可推測其意在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主治功效

根據以上分析,白玉丸的主要功效可以總結為:

  • 燥濕化痰:用於治療痰涎壅盛、咳嗽痰多、胸膈痞滿等症。
  • 降逆止嘔:可緩解因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 消積導滯:可輔助治療食積、痰壅滯喘等症。
  • 解毒散結:某些情況下,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加減藥物,以加強解毒散結的功效。

總結

白玉丸是一首以燥濕化痰為主要功效的方劑,臨床應用廣泛,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變化。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祛痰利膈、化積導滯、清熱解毒等方面,但由於各家記載的組成略有差異,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法半夏4兩, 浮海石4兩, 川貝母4兩, 制南星1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八錢,煎湯去滓,以湯汁泛為丸。
3月內小兒服1分,3-6月服2分,6月服2分,6月至1歲服3分,1歲以上服4分,用淡米湯送下,日2次。
體弱無痰者忌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小,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腹痛氣喘胰臟炎高血脂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咳嗽腹瀉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白玉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巴豆30個(去油),南星3錢,半夏3錢,滑石3錢,輕粉3錢。 主治:痰證。

白玉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沙市方)。 組成:法半夏4兩,浮海石4兩,川貝母4兩,制南星1兩。 主治:小兒風熱,咳嗽痰多,喘促。

白玉丸,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南星2錢半,半夏2錢半,僵蠶2錢半,白礬(生)2錢半。 主治:利膈下痰涎。主治:心胸噎塞不止,並咳嗽多痰。

白玉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組成:南星1兩,白附子1兩,茯苓1兩,天麻1兩,僵蠶1兩,白芷1兩,竺黃1兩,半夏4兩,石膏4兩。 主治:咳嗽痰喘。

白玉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法半夏15兩,南星(炙)15兩,滑石50兩,輕粉5兩,寒食50兩,甘草25兩,巴豆霜2兩5錢。 主治:消食化積。主治:小兒停乳停食,咳嗽痰盛,嘔吐腹痛,肚大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