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頂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與化痰開竅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開竅醒神等功效,能有效治療風痰阻滯、神志昏迷、口眼歪斜等症。
硃砂頂方劑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迷心竅等症,而天南星的加入可以化解痰濁、開通竅道,配合硃砂等藥物,以達到鎮驚止痙、清熱醒神之效。
硃砂頂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緩解其毒性,並增強藥效。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它能與硃砂的寒涼之性相配,緩解硃砂的毒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同時,半夏還能夠增強硃砂的鎮靜安神功效。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而半夏可助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硃砂頂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止癢:硃砂頂方劑主治熱毒蘊結,濕熱內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滑石性寒滑,能清熱瀉火,利濕止癢,可協同硃砂、黃連等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促進藥物吸收,減輕毒性:滑石性滑,可促進其他藥物吸收,並能減輕硃砂等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
硃砂頂方劑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巴豆性峻猛,具強烈瀉下作用,可驅除體內寒濕,但同時也具毒性,需謹慎使用。
方劑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藥入肝: 巴豆性走肝經,可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肝臟,以發揮藥效。
- 瀉火通絡: 巴豆性烈,可瀉肝火、通經絡,解除肝臟瘀阻,促進血液循環。
然而,巴豆毒性強,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配伍使用,方能發揮其藥效,避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頂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一切痰症」,古代所謂痰症,泛指因痰濕壅滯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痰迷心竅、痰喘咳嗽、痰核瘰癧等。其功效偏於祛痰逐涎,尤其適用於痰熱或痰毒內蘊之證。方中以「口吐黃水立愈」為效驗,顯示其作用強烈,意在通過催吐或瀉下痰涎,使邪有出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
白信(砒霜):
- 經豆腐製後,毒性稍減,但仍具強烈祛痰、劫痰之效。
- 砒霜性熱,能劫痰開閉,古人多用於頑痰壅塞、癲狂痰厥等急症。
- 配伍豆腐煮後,可能緩和其烈性,而保留攻逐痰涎之功。
朱砂:
- 性寒質重,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兼可制衡砒霜之燥熱。
- 與白信同用,形成寒熱互制,既可祛痰,又能防止痰熱上擾心神。
綠豆粉:
- 清熱解毒,緩和砒霜毒性,亦能助痰濕從下焦滲利而出。
- 綠豆甘涼,可護胃氣,減少峻藥對脾胃的損傷。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 峻藥緩攻:砒霜為猛藥,但通過豆腐製、配伍朱砂及綠豆粉,形成「毒藥輕投」的制約關係。
- 痰瘀並治:砒霜破痰結,朱砂鎮痰熱,綠豆導邪下行,三者協力開泄痰濁。
- 吐下並行:冷茶送服可助藥力上湧催吐(茶性升散),而綠豆粉可能兼有利下作用,使痰涎分消。
此方體現「以毒攻痰」的思路,適用於實痰、老痰膠結之急症,然其組方峻烈,須精準辨證痰熱實邪為宜。
傳統服藥法
白信3錢(用豆腐1大方塊,中挖1池,放信於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柱香,去腐用信),朱砂5錢,綠豆粉3錢。
上為末。
每服2分,冷茶湯送下。口吐黃水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南星、半夏、滑石各等分,巴霜3厘1服。 主治:一切痰症。
朱砂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白信3錢(用豆腐1大方塊,中挖1池,放信于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柱香,去腐用信),朱砂5錢,綠豆粉3錢。 主治:四日兩頭發瘧。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