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風湯

XI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9%
肝經 15%
心經 11%
胃經 11%
腎經 8%
膀胱經 5%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醒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之功效。風邪入體,常導致氣虛,身體抵抗力下降。人參可補益元氣,提升正氣,抵禦風邪侵襲,有助於醒腦開竅,恢復神志。
  2. 調和藥性: 醒風湯中多以辛溫解表藥為主,容易出現燥熱之弊。人參甘涼,可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也避免過於寒涼,影響藥效發揮。

因此,醒風湯中加入人參,既能補益正氣,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趨完善。

醒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利水滲濕,健脾和胃:醒風湯多用於治療風痰壅盛、神志不清等症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為藥物有效滲透、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環境。

二、寧心安神,清熱解毒:茯苓還有寧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患者因風痰壅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進一步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醒神開竅、化痰止咳的效果。

醒風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醒風湯常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陽氣虛弱所致的感冒、頭痛、身痛等症,附子可以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醒風解表之效。

二、 助藥力,增強療效:附子性溫燥,可助其他藥物的藥力,提升醒風湯的療效。醒風湯中常配伍其他辛溫解表藥物,附子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使藥力更強,更有效地治療風邪。

醒風湯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針對風痰壅盛、神志昏迷的病症。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痰阻滯經絡,導致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白附子能有效化解痰濁,疏通經絡,使患者神志清醒,肢體活動恢復。

此外,白附子還能解毒散結,對於由外邪入侵引起的風痰壅盛,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白附子是醒風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醒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腦: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醒風湯多用於治療風寒襲腦、痰濁阻絡之症,白朮能健脾益氣,使藥力更容易到達腦部,增強藥效。

二、 固本培元,防止風邪再襲: 風邪入體,多因正氣不足,白朮能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防止風邪再襲,鞏固療效,減少復發。

醒風湯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尤其善於治療風痰阻絡、痰迷心竅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

醒風湯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而天南星可有效化解痰濁,舒筋活絡,止痙安神,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醒腦開竅、止痙安神的作用,達到治療小兒驚風的目的。

醒風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醒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打開鼻竅,緩解頭痛。
  2. 升清降濁,改善氣機: 白芷亦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使氣機通暢,進而改善因風寒阻滯導致的頭部不適。

因此,白芷在醒風湯中發揮了疏散風寒、通竅止痛、升清降濁等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醒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醒風湯旨在治療風邪入侵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的祛風功效能直接針對病因,緩解患者的痛苦。
  2. 疏散風邪: 防風善於疏散外邪,可幫助藥物深入經絡,驅散風邪,達到治療風邪所致疾病的目的。醒風湯往往配合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共同發揮疏散風邪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防風在醒風湯中的加入,能有效針對風邪引起的疾病,發揮祛風止痛、疏散風邪的作用,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醒風湯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1.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止痙定痛的功效。醒風湯多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抽搐等症,而天麻正是平息肝風、緩解這些症狀的關鍵藥材。
  2. 祛風止痛:天麻還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緩解風邪引起的疼痛,如頭痛、肢體疼痛等。醒風湯常用於治療風寒、風熱等引起的頭痛,天麻的加入有助於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天麻在醒風湯中發揮着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醒風湯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藥性。

半夏能燥濕化痰,對於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頭暈目眩、神志不清等醒風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半夏也能降逆止嘔,可針對痰溼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起到抑制和緩解的作用。

因此,在醒風湯中加入半夏,既能化痰開竅,又能降逆止嘔,有助於消除痰溼阻滯,改善醒風症狀,達到醒腦開竅、祛風止眩的功效。

醒風湯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之功效。

蟬蛻為蟬蛻殼,性寒、味甘,入肝經。其性輕揚,善於疏散風熱,並能止痙定驚,對於風熱邪氣引起的各種痙攣抽搐症狀有顯著療效。

同時,蟬蛻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清除體內風熱邪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醒風湯中加入蟬蛻,可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醒腦開竅、止痙止痛之功效。

醒風湯中包含全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味辛、平,入肝、腎經,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息風止痙: 全蠍能平息肝風、鎮定神經,對於風邪入絡引起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全蠍具有良好的止痙作用。

因此,醒風湯中加入全蠍,可有效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起到通絡止痛、息風止痙的作用。

主治功效


醒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醒風湯,由人參、茯苓、附子、白附子、白朮、天南星、白芷、防風、天麻、半夏、螿蛻、全蠍組成。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可以歸納出該方主要針對中風所致的痰涎壅盛、肢體不利、神昏語澀等症狀,具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醒腦開竅的功效。

根據古文內容,醒風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1. 治療中風痰壅,肢體不利:

    • 《仁齋直指方論》、《是齋百一選方》、《醫方選要》、《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葉氏錄驗方》、《馮氏錦囊秘錄》等多篇文獻均指出該方可治"中風"、"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手足頑麻"、"歷節痛風,筋脈攣急"等症狀。
    • 治療原理:方中天南星、半夏燥濕化痰,為君藥;附子、白附子溫陽散寒,祛風化痰;防風、白芷、天麻祛風通絡,平肝息風;全蠍、螿蛻搜風通絡,止痙解搐;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扶助正氣;諸藥合用,共奏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之功,適用於風痰阻絡所致的中風後遺症。
  2. 治療中風痰厥,神昏語澀:

    • 《仁齋直指方論》、《雜病廣要》、《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文獻提到該方可治"涎潮痰厥,語澀神昏"、"痰涎壅盛"、"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等症狀。
    • 治療原理:在祛風化痰、通絡止痙的基礎上,方中天南星、半夏降逆化痰;白芷通鼻開竅;人參益氣扶正,有助於醒神;部分醫家還主張加入木香理氣,或用蘇合香丸、麝香等開竅醒神之品,以增強療效。
  3. 加減運用,靈活施治:

    • 多篇古文還提到了根據不同病情加減用藥的方法,如:《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氣不和加木香",《葉氏錄驗方》中提到"頭面如蟲行者,加全蠍一錢",以及《証治準繩‧類方》中根據氣虛、氣盛的不同情況,分別使用附香飲、星香散等加減方。
    • 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靈活加減的治療原則。例如:
      • 星香散/星香飲: 減少原方中溫燥藥物的劑量,並加入木香行氣,適用於氣盛之人。
      • 附香飲: 以附子、木香為主,溫陽行氣,適用於虛人。
  4. 不同醫家的經驗和發展:

    • 不同醫家在應用醒風湯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各自的經驗,並對原方進行了發展。例如:
      • 葉天士在《葉氏錄驗方》中記載了"大醒風湯",增強了溫陽散寒、祛風通絡的力量。
      • 朱佐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將醒風湯與橘皮半夏湯、聖餅子等合用,增強了化痰醒神的效果。
      • 王肯堂在《証治準繩‧類方》中提出了用細辛、皂角吹鼻取嚏以促使患者蘇醒的方法。

總結:

醒風湯以天南星、半夏燥濕化痰為核心,配伍附子、白附子溫陽散寒,防風、白芷、天麻祛風通絡,全蠍、螿蛻搜風止痙,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該方主要針對中風所致的痰涎壅盛、肢體不利、神昏語澀等症狀,通過祛風化痰、通絡止痙、醒腦開竅等作用,達到治療中風及其後遺症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該方可能通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抑制炎症反應、保護神經細胞等多方面機制發揮其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南星2錢,防風2錢,甘草1錢。三倍湯(《普濟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省風湯(《直指》卷三)。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小省風湯」。②《百一》本方用法: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二盞,煎至一中盞,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醒風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心悸、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醒風湯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半身不遂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抽搐暈眩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醒風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南星2錢,防風2錢,甘草1錢。 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頭暈目眩。

醒風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四。 組成:天麻、膽星、薄荷、防風、羌活、枳殼、白僵蠶、鉤藤、石菖蒲、紅花、甘草、全蠍(洗淨,去尾尖)。 主治:急驚有風、有食、有痰者。

醒風湯, 出處:《醫統》卷八十八。 組成:天麻(炮)、防風、人參、白附子(炮)、全蠍(去毒,炒)、僵蠶(去嘴,炒)、天南星、甘草(炙)。 主治:小兒吐瀉後胃虛生風,手足搐搦驚悸。

醒風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附子(生)1兩,白附子(炮)1兩,白朮(炒)1兩,天南星(湯泡7次)1兩,白芷1兩,防風(去蘆)1兩,天麻1兩,半夏(湯泡7次)1兩,蟬蛻1兩,全蠍半兩(去毒)。 主治:中風抽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