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醒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健脾益肺的功效。醒脾湯主治脾胃氣虛,症見食少懶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慾不振,增進體力。
- 扶正祛邪:醒脾湯常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醒脾湯中加入人參,旨在通過補氣健脾、扶正祛邪,達到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機體恢復健康的目的。
醒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能。醒脾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能夠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 燥濕健脾:白朮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夠去除脾胃中的濕邪,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醒脾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健脾的藥物,如茯苓、蒼朮等,共同發揮燥濕健脾的效果。
醒脾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醒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乾口苦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消食化積,幫助脾胃運化,達到醒脾開胃的效果。
- 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助於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提高食慾。
因此,茯苓在醒脾湯中發揮着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重要作用,是其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醒脾湯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可舒緩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醒脾湯本身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脾胃不和往往會影響頭部氣血運行,導致頭暈等症狀。加入天麻,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改善頭部氣血流通,減輕不適。
2. 祛風止痛: 天麻還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脾胃虛弱時,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疼痛。天麻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醒脾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溼化痰: 半夏味辛、溫,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醒脾湯主要用於脾胃溼困,痰溼內阻所致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半夏能燥溼化痰,清除脾胃溼濁,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醒脾開胃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溼濁內阻,上犯脾胃,容易導致噁心嘔吐。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症狀,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
醒脾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醒脾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痰濕阻滯所致的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橘紅能疏肝理氣,燥濕化痰,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佐助其他藥材:醒脾湯中常含有其他理氣健脾藥材,如陳皮、半夏等。橘紅與這些藥材配伍,可增強理氣化痰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橘紅的辛味也能使藥性更易於發揮,更好地達到醒脾開胃的目的。
醒脾湯中加入全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降逆止嘔: 全蠍味辛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降逆止嘔的功效。醒脾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肝氣鬱結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全蠍有助於疏通肝氣,解除鬱結,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 化痰止咳,定驚安神: 全蠍還具有化痰止咳、定驚安神的作用。醒脾湯中加入全蠍,可以針對脾胃氣虛、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咳嗽、胸悶、心悸等症狀,同時也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起到安神的作用。
醒脾湯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化痰: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醒脾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口臭、舌苔厚膩等症狀,而白僵蠶的清熱化痰作用可有效改善濕熱痰濁,達到醒脾開胃的目的。
2. 驅蟲止癢:白僵蠶還有驅除寄生蟲的功效,對於因蟲積或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醒脾湯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也意在增強其驅蟲止癢的功效,使其更全面地治療脾胃溼熱導致的各種症狀。
醒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醒脾湯以健脾開胃為主,但其中藥材如陳皮、半夏、茯苓等,都帶有辛燥之性,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辛燥之弊,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
二、增強補益效果: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之功效。在醒脾湯中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健脾開胃之效,並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顯著,達到更好的療效。
醒脾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醒脾開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失和,則飲食不化,脾失健運,氣機阻滯,可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木香能行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醒脾開胃的效果。
2. 理氣止痛: 木香能理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噯氣、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醒脾湯中加入木香,正是利用其醒脾開胃、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氣滯、食慾不振等症狀的目的。
醒脾湯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針對其開竅醒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開竅醒脾的作用,能化痰止咳,對於痰濁阻滯、脾胃不和、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醒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痰濕內阻所致的食少納呆、脘腹脹滿、神疲乏力、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在方劑中加入天南星,可以增強其開竅醒脾、化痰止咳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醒脾湯」以人參、白朮、茯苓、天麻、半夏、橘紅、全蠍、白僵蠶、甘草、木香、天南星為主藥。
- 甘草:味甘性平,補氣清熱,生津止渴。主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痰多、口乾舌燥等症。
- 白朮:味苦、辛,性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主治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 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寧心、益氣利水、安神。主治脾虛食少、心悸失眠、小便不利等症。
- 天麻:味甘、辛,性平。息風止痙、平肝降壓、祛風除濕。主治頭痛眩暈、癲癇驚風、中風偏癱等症。
- 半夏:味辛,性溫。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燥濕健脾。主治痰多咳嗽、嘔吐呃逆、食積不化等症。
- 橘紅:味辛、苦,性溫。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燥濕化痰。主治痰多咳嗽、胸悶氣短、食積不化等症。
- 全蠍:味鹹,性寒。平肝息風、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主治癲癇驚風、中風偏癱、破傷風等症。
- 白僵蠶:味辛,性寒。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主治肝風內動、癲癇驚風、風濕痹痛等症。
- 木香:味辛,性溫。理氣行氣、溫中散寒、止瀉止痛。主治腹痛泄瀉、脘腹脹滿、嘔吐呃逆等症。
- 天南星:味辛,性溫。化痰止咳、祛風除濕、燥濕消腫。主治痰多咳嗽、胸悶氣喘、風濕痹痛、水腫等症。
主治功效:緩發性癲癇,是因氣虛同時伴有痰濕的人;輕微的陰癇,手腳冰冷,平躺時身體僵硬,面色青白,口中吐痰沫,聲音微弱,脈象沉細。
傳統服藥法
陳皮、厚朴、甘草、神曲、砂仁、枳實、乾薑、麥芽、蒼朮。
如大便泄瀉,加白朮,茯苓;如大便閉結,加桃仁,枳殼;如小便不通,加大腹皮。
用水二鐘,加生薑三片,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醒脾湯,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陳皮、厚朴、甘草、神曲、砂仁、枳實、乾薑、麥芽、蒼朮。 主治:産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者。
醒脾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人參、白茯苓、白朮、山藥、白扁豆(炒)、白附子、藿香、白僵蠶、甘草、升麻、酸棗仁各等分。 主治:小兒吐瀉,脾虛多困,不思乳食,欲生風候。
醒脾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天麻、半夏(薑制)、橘紅、全蠍(去毒)、僵蠶(炒)、甘草(炙)、木香、倉米、膽南星。 主治:慢驚風,氣虛而挾痰者;陰癇之輕者,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色青白,口吐痰沫,聲音微小,脈來沉細。
醒脾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白朮1錢,黃耆1錢,人參1錢,茯神1錢,酸棗仁7分,地骨皮7分,遠志7分,柴胡5分,甘草5分,桔梗5分,黃連5分,木香5分,香附5分,龍眼肉7個。 主治:懷抱鬱結,思慮傷脾,致脾氣不行,逆於肉裏,壅腫,疼痛不眠,心煩不安,神氣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