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脾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養胃之功效。溫脾飲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而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溫脾止瀉之效。
- 扶正祛邪:溫脾飲中加入人參,不僅能補脾益氣,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人參能提高免疫功能,有助於抵抗病邪入侵,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疾病。
溫脾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能補脾氣,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 燥濕止瀉:白朮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溫脾飲常用於脾胃虛弱、濕邪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而白朮的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故而被列入溫脾飲方劑之中。
溫脾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其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溫補脾陽;其健脾寧心之效,能安定心神,緩解因脾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溫脾飲中,一方面助於溫補脾陽,另一方面又可安定心神,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脾健運、益氣和中的作用。
溫脾飲方劑中包含厚朴,主要是因為厚朴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阻、痰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 行氣止痛:厚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肝理氣,寬胸散結,對於肝氣鬱結、胸悶脅痛、胃脘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溫脾飲方劑中加入厚朴,可以起到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雙重作用,對於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所致的相關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溫脾飲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理氣燥濕之功效。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溫脾飲常用於脾胃虛寒、濕氣困脾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嘔吐泄瀉等症。橘紅在此方中可起到以下作用:
- 理氣健脾: 溫脾飲中常含白朮、茯苓等健脾燥濕之品,橘紅可助其行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脾胃功能。
- 化痰止嘔: 橘紅燥濕化痰,可緩解濕邪阻滯脾胃引起的痰濕內阻、嘔吐等症狀。
綜上所述,橘紅在溫脾飲中可發揮理氣健脾、化痰止嘔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脾胃虛寒、濕氣困脾之症。
溫脾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溫脾飲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偏燥,甘草可以調和其燥性,避免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脾胃功能的功效。溫脾飲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甘草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所致的症狀。
溫脾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溫脾飲主要用於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半夏可溫化寒濕,降逆止嘔,緩解脾胃寒濕阻滯所致的嘔吐症狀。
- 燥濕化痰: 半夏亦具燥濕化痰之功。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易導致痰濕凝聚,而半夏可燥濕化痰,有助於清除痰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因此,溫脾飲中加入半夏,既可降逆止嘔,又可燥濕化痰,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溫脾飲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和中: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溫脾飲常用於脾胃虛寒、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藿香可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疏通脾胃氣機,增進食慾。
- 調和藥性: 溫脾飲中常含有甘溫之品,如黨參、白朮等,以補脾益氣。加入藿香的辛溫之性,可使藥性調和,避免溫補過度,更利於脾胃的恢復。
總之,藿香在溫脾飲中起到了理氣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方劑的療效。
溫脾飲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平肝熄風: 天麻具有疏風止痙,平肝熄風之效,可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溫脾飲的健脾和胃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
- 通絡止痛: 天麻能通絡止痛,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因脾虛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溫脾飲的療效。
總體而言,天麻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溫脾飲的疏風止痙、平肝熄風、通絡止痛之效,更全面地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
溫脾飲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溫脾飲多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木香能疏通脾胃氣機,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 燥濕健脾: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脾胃虛寒常伴有濕氣困阻,木香能燥濕健脾,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進而改善消化吸收,達到溫脾和胃的效果。
溫脾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則易出現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乾薑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其運化功能,緩解上述症狀。
- 助脾運化:乾薑能促進脾胃陽氣的升發,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運作。溫脾飲中常配伍其他溫中健脾的藥物,乾薑可以起到助其發揮作用的效果,共同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
溫脾飲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腎: 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腎、養心安神之效。溫脾飲旨在溫中健脾,而蓮子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補脾腎、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 清熱止渴: 蓮子亦具清熱止渴之功效,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口渴、乏力等症狀。這與溫脾飲溫補脾胃,同時兼顧清熱解暑的功效相符。
總而言之,溫脾飲中加入蓮子,既可健脾益腎,又可清熱止渴,有助於全面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溫補脾胃的目的。
主治功效
溫脾飲
組成:
人參:補氣健脾,益智安神。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厚朴:溫胃散寒,燥濕祛風。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半夏:化痰止嘔,消痞散結。
藿香:芳香化濕,消暑解毒。
天麻:平肝息風,舒筋活絡。
木香: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乾薑:溫經散寒,回陽通脈。
蓮子:補脾止瀉,益氣安神。
主治:
小兒慢脾風:
功效:
補氣健脾,燥濕化痰。
方義:
人參、白朮、茯苓:補益脾氣,健運脾胃。
厚朴、橘紅:燥濕化痰,行氣止咳。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脾。
半夏:化痰止嘔,消痞散結。
藿香:芳香化濕,消暑解毒。
天麻:平肝息風,舒筋活絡。
木香: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乾薑:溫經散寒,回陽通脈。
蓮子:補脾止瀉,益氣安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脾胃實熱者不宜服用。
孕婦慎用。
總結:
溫脾飲是中醫兒科常用的方劑,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小兒慢脾風,效果顯著。
傳統服藥法
真陳橘皮5個(去瓤),烏梅10個,人參1分,大棗20個,甘草5寸,草果7個,生薑5片。
止渴,進飲食。
上洗淨,分作5服。紙裹,以鹽少許煨香熟,去紙,水1碗,煎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脾飲,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厚朴、橘紅、甘草、半夏、藿香、天麻、木香、乾薑、蓮肉。 主治:小兒慢脾風。
溫脾飲,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八。 組成:真陳橘皮5個(去瓤),烏梅10個,人參1分,大棗20個,甘草5寸,草果7個,生薑5片。 主治:止渴,進飲食。主治:寒瘧,兼脾久濕,上焦噎塞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