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方中含有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祛風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蒼朮,可健脾胃,燥濕氣,增強正氣,以抵抗外邪侵襲。
- 配合其他藥物:蒼朮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共同發揮益氣健脾、扶正祛邪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而言之,蒼朮在「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發揮了健脾燥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厚朴燥濕化痰,理氣止痛:方中若因濕邪困阻、氣機不暢而致胸悶氣短、腹脹疼痛等症,厚朴可燥濕化痰,理氣止痛,使氣機通暢,緩解不適。
- 厚朴善於行氣,助藥力達病所: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補氣固表,厚朴可助其行氣,使藥力更易達病所,發揮更佳的療效。
總而言之,厚朴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治療濕邪困阻、氣機不暢等症狀,更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方劑功效更加完善。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其兩大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有助於藥效的發揮。金正氣散方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如白朮、附子等,甘草可起到緩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氣。
-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補氣益肺,增強人體正氣,進一步提升金正氣散的抗病能力,提升整體療效。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之功效。金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痰濁壅肺,加入橘紅可以幫助宣通肺氣,化解痰濁,改善咳嗽、氣喘等症狀。
- 理氣止痛: 橘紅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金正氣散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如陳皮、枳殼等,與橘紅共同作用,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緩解胸悶、腹痛等症狀。
總之,橘紅在金正氣散中起到宣肺化痰、理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外感風寒的功效。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暑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的功效。此方以補氣為主,但夏季暑濕易傷脾胃,影響氣機運行,加入藿香可解暑濕,使補氣效果更佳,避免藥物鬱積。
- 調和氣味: 方中藥材多性溫燥,加入藿香可其辛香之氣,使藥味更易入口,並能增強藥效的揮發性,促進藥力透達。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一、燥溼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金正氣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脾胃所致的表寒裏熱、嘔吐泄瀉等症。半夏可祛除溼邪,化解痰飲,緩解因溼痰阻滯而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二、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因脾胃虛弱、寒溼內阻等引起的噁心嘔吐。金正氣散中常伴隨有噁心嘔吐症狀,加入半夏可有效緩解此類症狀,增強藥效。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健脾和胃: 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脘腹疼痛等症狀,木香能起到疏通氣機、調和脾胃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
- 散寒除濕,溫中健脾: 木香的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濕之氣。對於因寒濕阻滯脾胃而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木香能起到溫中散寒、健脾除濕的效果,幫助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包含人參,乃因其具有扶正固本之功效,可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改善心臟功能,並有活血化瘀、抗氧化、延緩衰老等功效。
方中加入人參,旨在增強正氣,抵抗外邪侵襲,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尤其適用於氣虛、血虛、體虛之人,可提高其抵抗力,改善整體狀態。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增強正氣: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其具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濕邪,提高機體抵抗力,進而提升正氣。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茯苓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白朮、甘草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健脾益氣功效,與佩蘭、陳皮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利濕化痰功效。
因此,茯苓在「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療效,達到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主治功效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由蒼朮、厚朴、甘草、橘紅、藿香、半夏、木香、人參、茯苓等九味中藥組成。
此方主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從古文記載中,可以看出此方被廣泛應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 外感風寒,脾胃不和:《集驗背疽方》提到「治背疽先感風寒,脾氣不正,寒熱嘔吐。」,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邪氣,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寒熱、嘔吐等症狀。方中蒼朮、厚朴健脾燥濕,藿香、半夏降逆止嘔,針對脾胃不和;人參、茯苓補益脾氣,增強運化功能。
- 癰疽輔助治療:《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提到「若是氣虛而嘔,其證心不煩熱,遇早便嘔,或聞穢氣而嘔,早晨宜服嘉禾散。如有寒熱,宜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說明此方可用於癰疽患者因氣虛導致的嘔吐,伴有寒熱症狀。此時,方中人參、茯苓補氣,配合溫中散寒藥物,改善氣虛寒熱之象。
- 疫癘:《外科精要》中提到「家傳不換金正氣散,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直接點明此方可治療疫癘,即傳染性疾病。方中蒼朮、厚朴、藿香等藥物具有一定的芳香化濁、辟穢解毒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抵禦疫癘之邪。
綜合分析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的組方思路,以健脾化濕、理氣和中為主,兼顧補益正氣。方中蒼朮、厚朴燥濕健脾,為君藥;藿香、半夏、橘紅理氣化痰,降逆止嘔,為臣藥;木香行氣止痛,人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共為佐使藥。
此方通過調節脾胃功能,祛除寒濕痰飲等病邪,增強人體正氣,從而達到治療感冒風寒、脾胃不和、疫癘等疾病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既可用於外感風寒,也可用於內傷脾胃,還可用於癰疽、疫癘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4兩,厚朴(薑汁拌炒)4兩,粉甘草(炙)2兩,橘紅(焙)3兩,藿香葉2兩,半夏(薑制)2兩,木香(濕紙裹煨)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
上為散。
每服5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質,因此體質虛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 出處:《外科精要》卷下。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4兩,厚朴(薑汁拌炒)4兩,粉甘草(炙)2兩,橘紅(焙)3兩,藿香葉2兩,半夏(薑制)2兩,木香(濕紙裹煨)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 主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