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換金散

不換金散

BU HUAN J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1%
胃經 17%
心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7%
膽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不換金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常因脾胃濕熱、痰濁阻滯,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半夏能化痰降逆,和胃止嘔,改善脾胃功能,使氣機運行通暢。

2. 解毒消腫:半夏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解毒散結,消腫止痛。方中若涉及毒素積聚或局部腫痛,半夏可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之,半夏在不換金散中發揮和胃降逆、解毒消腫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不換金散中含有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痞: 厚朴性辛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痞、燥溼化痰之功效。不換金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胸悶脘脹、消化不良等症,厚朴能疏通氣機,消散痞塊,改善脾胃功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2. 燥溼化痰: 厚朴還具有燥溼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溼阻滯,咳嗽氣喘等症。不換金散中常配伍其他燥溼化痰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厚朴的加入可增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不換金散中含有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蒼朮性辛溫燥,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不換金散主要針對濕痰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而蒼朮可有效祛除肺部的濕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健脾開胃:蒼朮亦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濕痰阻肺常伴隨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進而提高機體抵抗力,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因此,蒼朮在不換金散中發揮着燥濕化痰和健脾開胃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不換金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不換金散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導致腹痛、腹脹、納呆等症狀。陳皮在此可起到理氣降逆、燥濕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和胃降逆: 陳皮還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可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呃逆、嘔吐等症狀。不換金散中加入陳皮,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

不換金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生津止渴,尤其適合氣虛血弱、體質虛寒者。不換金散多用於治療氣虛血瘀、陽氣不足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病症。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不換金散中,人參與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共同作用,形成協同效應。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黃芪的固表止汗功效,也能促進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不換金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表止嘔之功效。不換金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濕阻所致的各種症狀,而藿香能有效驅散濕氣,緩解脾胃不適,促進食慾。
  2. 理氣和中: 藿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緩解濕熱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同時,藿香還能理氣和中,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因此,不換金散中加入藿香,既能化濕解表,又能理氣和中,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

不換金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不換金散主要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可助於利水消腫,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濕熱症狀。
  2. 健脾和胃: 茯苓能健脾益氣,和胃止嘔。濕熱蘊結易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茯苓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濕熱所致的胃腸不適。

不換金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常因氣滯血瘀而致疼痛,木香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健脾和胃: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可能存在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影響其他臟腑功能。木香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整體機能。

因此,不換金散中加入木香,既可緩解疼痛,又能健脾和胃,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不換金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部全錄》,主治「發頤毒」。發頤為中醫病名,指頤頷部(耳下腺、頜下腺區域)腫脹化膿之症,類似現代醫學的化膿性腮腺炎或淋巴結炎,多因風熱邪毒壅滯,或氣血瘀熱內蘊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破潰流膿,伴發熱、口噤等症。

「不換金散」以行氣化痰、健脾祛濕為主,佐以解毒散結之力,旨在疏通氣機、化解痰濕瘀滯,從而消腫散結。方後註明需配合「乳香護心散」與「金絲膏」外用,推測其治療分階段:內服清解痰濕毒邪,外用護心防毒內攻、膏藥拔毒生肌,體現中醫「內外合治」思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君藥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散結,針對痰濕壅滯之病機。
    • 厚朴: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助半夏疏通氣機,解痰濕互結之腫脹。
  2. 臣藥

    • 蒼朮:健脾燥濕,增強化痰濕之力,兼能解表祛邪。
    • 陳皮:理氣健脾,與厚朴協同調暢中焦氣滯,防痰濕再生。
  3. 佐藥

    • 人參:補益元氣,扶正托毒,防邪氣深陷。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辟穢,助氣機宣通,兼解濕毒鬱熱。
    • 茯苓:健脾滲濕,導濕邪從小便而出,標本兼顧。
    • 木香:行氣止痛,通絡散結,適用於氣滯血瘀之局部腫痛。

組方邏輯推理

  1. 氣血痰濕并治

    • 發頤毒雖為外症,然病機與內在氣滯、痰濕、熱毒相關。方中以行氣(厚朴、陳皮、木香)結合化痰(半夏、蒼朮)為主軸,氣行則濕化,痰消則腫退。
    • 藿香兼具解表化濕之效,契合「風熱邪毒」初期病勢,防止表邪內傳。
  2. 攻補兼施

    • 在化痰行氣基礎上,佐以人參補氣,既防燥濕藥耗氣,亦助正氣驅邪,體現「扶正祛邪」之思路。
  3. 標本同治

    • 痰濕為標,脾虛為本。茯苓、蒼朮、陳皮健脾運濕,切斷痰濕生成之源;結合半夏、厚朴直接化痰消腫,標本兼顧。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適合「痰濕壅滯兼氣機不暢」之發頤毒,可能見於:

  • 體質偏脾虛濕盛者,復感外邪,濕熱搏結於頤頷。
  • 病程或見腫脹堅硬、疼痛拒按,伴胸悶苔膩、脈濡滑等痰濕證候。

總結

「不換金散」以化痰行氣為核心,輔以健脾祛濕、扶正解毒,從內調理氣血痰濕,配合外治方藥,共奏消腫散結之效。其組方嚴謹,體現中醫「調氣為要、痰濕并治」的治療原則,符合發頤毒「本虛標實」之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半夏、厚朴、蒼朮、陳皮、人參、藿香、茯苓、木香。
《醫部全錄》本方用法:(口父)咀,水煎溫服。後再服乳香護心散,仍貼金絲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脾虛痰濕,兼有氣滯者。若脾虛無濕,或痰濕過盛,症見胸悶腹脹,嘔吐痰涎,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痤瘡霍亂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唾液腺炎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身體沉重上吐下瀉怕冷四肢關節疼痛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不換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片子薑黃1兩,草龍膽1兩,乾葛1兩半。 主治:小兒吐逆。

不換金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半夏、厚朴、蒼朮、陳皮、人參、藿香、茯苓、木香。 主治:發頤毒。

不換金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靈苑方》。 組成:三棱1兩,莪朮(并細銼)1兩,巴豆(去殼)1兩。 主治:婦人血刺痛不可忍者。

不換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槐實(及時採,炒)1兩,臭椿根皮(銼,暴乾)1兩,荊芥穗1兩。 主治:腸風痔瘻,瀉血久不癒。

不換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 組成:新罂粟殼1兩(白痢炙,赤痢蜜塗炙,赤白痢半炙半蜜炙),甘草1錢(白痢炙,赤痢生,赤白痢半炙半生),陳橘皮半兩(不去瓤,白痢炙,赤痢焙,赤白痢半炙半生)。 主治:痢疾。

不換金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厚朴4兩(去粗皮,薑汁浸1兩),陳橘皮(去白)2兩,甘草(炙)2兩,藿香葉(去土)2兩,蒼朮(米泔浸1宿,焙)2兩,半夏(湯洗7遍,焙乾爲末,生薑汁搜和作餅子,炙令黃色)2兩,草果子仁2兩,人參(去蘆頭)1兩半。 主治:調陰陽,止吐利,療寒熱,截傷寒。主治:一切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