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湯

TIAN M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9%
腎經 6%
小腸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湯」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天麻為臨牀常用藥材,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鎮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能抑制神經興奮,降低顱內壓,對於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天麻與其他藥材配伍相宜:天麻湯中通常會加入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等,共同發揮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功效。天麻與這些藥材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天麻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咳: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功效,而橘紅的理氣止咳作用可輔助天麻達到更好的療效,適用於風痰壅盛、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
  2. 助藥力達營:橘紅氣味芳香,可引導藥力深入營衛,增強藥效。天麻性寒,加入橘紅可溫和藥性,使其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總之,天麻湯中加入橘紅,不僅可以增強止咳化痰功效,更能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天麻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反相成,化解毒性: 天麻性寒,善於平肝熄風,但單味使用,可能容易傷陽氣。天南星性溫,具散結消痰之效,與天麻配伍,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天南星的溫性可緩解天麻的寒性,並能引導天麻藥力深入經絡,增強其治療效果。同時,天南星也能減輕天麻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2. 治療風痰阻絡: 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痰濁阻絡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麻等症。天南星能化痰散結,配合天麻的平肝熄風之效,能更有效地清除痰濁,疏通經絡,達到止眩止痛的效果。

天麻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健脾益氣,助天麻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善於平肝熄風、止痛。茯苓健脾益氣,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天麻更好地發揮平肝熄風、止痛的作用。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天麻偏於入肝經,而茯苓入脾、腎經,二者合用,能使藥力更趨平和,並能互相協調,增強療效,使藥性更趨完整,更好地治療頭痛眩暈等症。

天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天麻的燥性: 天麻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緩天麻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負擔。

二、增強藥效,促進天麻的吸收: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藥性的功效,能增強天麻的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天麻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天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痙: 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痙的功效。它能與天麻、川芎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風止痛、平肝熄風的效果。
  2.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天麻湯中包含多種藥物,而防風具有引藥入肝的作用,能將藥力引導至肝經,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防風與天麻、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天麻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行氣止痛之效。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而木通可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天麻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風頭痛。
  2. 清熱利濕: 木通亦能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上蒸導致的頭痛眩暈,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時,木通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降低腦壓,進一步緩解頭部不適。

天麻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為了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麻性平,能 平肝熄風,止痙,主要針對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花粉性寒,具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能 瀉火解毒,並配合天麻 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天麻湯中加入天花粉,不僅能提升整體療效,更能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治療更全面、效果更顯著。

天麻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天麻具有 平肝息風、止痙 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薄荷則性涼,味辛,具有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 等功效。

當患者因風熱上擾而出現頭疼、眩暈、鼻塞等症狀時,天麻湯中的薄荷可以 清熱解表,散風止痛,與天麻的平肝息風作用相輔相成,達到 標本兼治 的效果。

天麻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白僵蠶性寒,善於祛風止痙,與天麻性平,能平肝息風、止痙安神,兩藥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風痰阻絡、肝陽上亢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
  2. 引藥入肝,直達病所:白僵蠶性輕微,善於走竄,能引導天麻等藥物入肝經,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天麻湯中加入鉤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加強鎮靜安神效果: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鉤藤則以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見長。二者合用,能更有效地抑制肝陽上亢,達到鎮靜安神、舒筋活絡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肝風內動、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減輕副作用,增強療效: 鉤藤性寒,能緩解天麻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而傷陰,同時還能增強天麻的藥效,使藥物作用更加溫和、持久。

天麻湯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但其性偏涼,對於寒性體質或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療效可能不足。白附子性溫,可溫陽散寒,並能祛風止痛,與天麻搭配使用,可溫陽散寒,增強天麻的平肝熄風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制約毒性,提高安全性:白附子本身具有毒性,但其毒性可被天麻所制約。天麻性涼,能清熱解毒,並能緩解白附子的燥熱之性,降低其毒性,提高藥方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麻湯」介紹

中藥方劑「天麻湯」由天麻、橘紅、天南星、茯苓、甘草、防風、木通、天花粉、薄荷、白僵蠶、鈎藤、白附子組成,具有急驚痰搐的功效。

天麻

性平,味甘,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橘紅

性溫,味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

天南星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木通

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天花粉

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薄荷

性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白僵蠶

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鈎藤

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之功,平肝息風可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驚癇抽搐、妊娠子癇,清熱瀉火可治熱病、口腔潰瘍、喉嚨痛、牙痛等病症。

白附子

性溫,具有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的功效,可散寒化痰、祛風除濕,適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等寒痰阻滯引起的症狀;含有生物鹼等成分,可疏通痰凝、消散結節,適用於瘰癧痰核、毒蛇咬傷等痰結氣滯引起的症狀;具有定驚搐的作用,可鎮靜安神、平息痙攣,適用於癲癇、驚厥等神經系統疾病。

總結

中藥方劑「天麻湯」具有急驚痰搐的功效,由天麻、橘紅、天南星、茯苓、甘草、防風、木通、天花粉、薄荷、白僵蠶、鈎藤、白附子組成,這些中草藥各具功效,組合在一起具有增強藥效、減少副作用的優點,在中醫臨牀上,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具有鎮驚、祛風、化痰、清熱等作用,但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天麻、黃耆、甘草、人參、茯苓、桂、續斷、萆薢、升麻、羌活、巴戟、牛膝、蒼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鎮靜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麻痺腦炎病毒性腦膜炎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胃腸出血化膿性關節炎四肢抽搐暈眩多痰眼睛模糊身體沉重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天麻、橘紅、南星、白茯苓、甘草、防風、木通、天花粉、薄荷、僵蠶、鉤藤、白附子。 主治:急驚痰搐。

天麻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天麻、家菊花、川芎、當歸身、羌活、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主治:目疾,白珠俱青症。鬱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遊出,入於氣輪、致白睛色忽變青藍,瞳神必有大小。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天麻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人參1分,桂(去粗皮)1分,白朮1分,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乾)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主治:風痙,身如闆直,遍身硬強。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天麻半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人參1分,細辛(去苗葉)1分,白朮1分。 主治:中風傷寒,身體反強。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天麻1兩,獨活(去蘆頭)1兩,酸棗仁(炒)1兩,薏苡仁1兩,防風(去叉)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川芎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甘草(微炒,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半兩。 主治:肝臟風毒流註,四肢拘急,筋脈抽掣,百節麻木,身體疼痛,頭目昏眩。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天麻(酒炙)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乾蠍(去土,炒)1兩,羌活(去蘆頭)1兩,川芎1兩,白附子(炮)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麻黃(去根節)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焦)1兩,枸杞1兩,白芷1兩,人參1兩,萆薢1兩,海桐皮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酸棗仁(炒)1兩,白蒺黎(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甘草(炙)1兩,乳香(研)1兩半。 主治:肝臟風毒氣註手臂、頭項、肩髆、腰足,筋脈拳急,攻刺疼痛,或四肢虛腫、頭目旋運,黑花昏暗,嘔逆食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