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湯」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天麻為臨牀常用藥材,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鎮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能抑制神經興奮,降低顱內壓,對於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天麻與其他藥材配伍相宜:天麻湯中通常會加入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等,共同發揮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功效。天麻與這些藥材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天麻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咳: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功效,而橘紅的理氣止咳作用可輔助天麻達到更好的療效,適用於風痰壅盛、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
- 助藥力達營:橘紅氣味芳香,可引導藥力深入營衛,增強藥效。天麻性寒,加入橘紅可溫和藥性,使其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總之,天麻湯中加入橘紅,不僅可以增強止咳化痰功效,更能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天麻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反相成,化解毒性: 天麻性寒,善於平肝熄風,但單味使用,可能容易傷陽氣。天南星性溫,具散結消痰之效,與天麻配伍,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天南星的溫性可緩解天麻的寒性,並能引導天麻藥力深入經絡,增強其治療效果。同時,天南星也能減輕天麻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 治療風痰阻絡: 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痰濁阻絡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麻等症。天南星能化痰散結,配合天麻的平肝熄風之效,能更有效地清除痰濁,疏通經絡,達到止眩止痛的效果。
天麻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 健脾益氣,助天麻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善於平肝熄風、止痛。茯苓健脾益氣,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天麻更好地發揮平肝熄風、止痛的作用。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天麻偏於入肝經,而茯苓入脾、腎經,二者合用,能使藥力更趨平和,並能互相協調,增強療效,使藥性更趨完整,更好地治療頭痛眩暈等症。
天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天麻的燥性: 天麻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緩天麻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負擔。
二、增強藥效,促進天麻的吸收: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藥性的功效,能增強天麻的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天麻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天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止痛止痙: 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痙的功效。它能與天麻、川芎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風止痛、平肝熄風的效果。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天麻湯中包含多種藥物,而防風具有引藥入肝的作用,能將藥力引導至肝經,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防風與天麻、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天麻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行氣止痛之效。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而木通可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天麻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風頭痛。
- 清熱利濕: 木通亦能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上蒸導致的頭痛眩暈,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時,木通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降低腦壓,進一步緩解頭部不適。
天麻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為了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麻性平,能 平肝熄風,止痙,主要針對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花粉性寒,具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能 瀉火解毒,並配合天麻 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天麻湯中加入天花粉,不僅能提升整體療效,更能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治療更全面、效果更顯著。
天麻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天麻具有 平肝息風、止痙 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薄荷則性涼,味辛,具有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 等功效。
當患者因風熱上擾而出現頭疼、眩暈、鼻塞等症狀時,天麻湯中的薄荷可以 清熱解表,散風止痛,與天麻的平肝息風作用相輔相成,達到 標本兼治 的效果。
天麻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白僵蠶性寒,善於祛風止痙,與天麻性平,能平肝息風、止痙安神,兩藥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風痰阻絡、肝陽上亢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
- 引藥入肝,直達病所:白僵蠶性輕微,善於走竄,能引導天麻等藥物入肝經,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天麻湯中加入鉤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加強鎮靜安神效果: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鉤藤則以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見長。二者合用,能更有效地抑制肝陽上亢,達到鎮靜安神、舒筋活絡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肝風內動、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減輕副作用,增強療效: 鉤藤性寒,能緩解天麻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而傷陰,同時還能增強天麻的藥效,使藥物作用更加溫和、持久。
天麻湯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但其性偏涼,對於寒性體質或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療效可能不足。白附子性溫,可溫陽散寒,並能祛風止痛,與天麻搭配使用,可溫陽散寒,增強天麻的平肝熄風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制約毒性,提高安全性:白附子本身具有毒性,但其毒性可被天麻所制約。天麻性涼,能清熱解毒,並能緩解白附子的燥熱之性,降低其毒性,提高藥方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天麻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天麻湯主要針對以下病症有治療功效:
1. 頭痛、眩暈相關症狀:
- 痰厥頭痛: 多次文獻提及天麻湯(或其變方如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痰厥頭痛,其特徵為頭痛劇烈如裂,伴隨頭暈、噁心、嘔吐、目不敢開,如身處風雲之中,甚則身重如山,四肢厥冷等症狀。此類頭痛被認為是痰濕上逆所致,故天麻湯以祛痰為主要治療方向。
- 肝風上擾: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湯治療肝臟風毒流注引起的頭目昏眩,四肢拘急,筋脈抽掣等症。此類頭痛多見於肝風內動,表現為頭痛頭暈,伴有筋脈抽搐,肢體麻木等。
- 風痰頭痛: 《瘍醫大全》提及天麻湯可用於治療痰結頭痛。
- 產後血暈: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湯可用於治療產後血運導致的頭暈目眩。
- 氣血虛弱頭痛: 有文獻記載,對於氣血不足引起的頭痛,可於補氣血基礎上配合天麻使用。
2. 驚風、癲癇、瘛瘲等神志病症:
- 急驚痰搐: 古代記載天麻湯主治急驚痰搐。
- 小兒驚癇: 《本草簡要方》記載,沉香天麻湯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發搐痰壅目斜。
- 風痙: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湯可治療風痙,表現為身如板直、遍身硬強。
3. 其他病症:
- 癘風: 《衛生寶鑒》記載神效天麻湯可用於治療癘風。
- 乳頭瘡瘍: 《婦人大全良方》、《集驗方》、《証治準繩‧女科》等記載,天麻湯可用於洗滌治療乳頭生小瘡,搔之黃汁出,久不愈的“妒乳病”。
- 中風傷寒: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湯可用於治療中風傷寒導致的身體反強。
- 肢體疼痛、麻木: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湯可治療肝臟風毒流注引起的四肢拘急,筋脈抽掣,百節麻木,身體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 平肝熄風,祛痰開竅: 天麻為本方主藥,其性平,歸肝經,能平肝熄風,緩解肝風上擾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同時,本方配伍半夏、南星、茯苓等,能夠燥濕化痰,消除痰濁,從而解除痰阻氣機引起的頭痛、胸悶等症狀。
- 疏散風邪: 方中防風能疏散風邪,解表發汗,有助於驅散外感風邪引起的相關症狀。
- 健脾利濕: 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運化水濕,消除體內痰濕之源。
- 通絡止痛: 木通能利尿通淋,活血散瘀,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總結:
天麻湯以平肝熄風、化痰開竅為主要治療原則,兼顧疏風、利濕、通絡等功效。其適用病症多與風、痰、濕有關,如肝風上擾、痰濕內阻等。古籍中多次提及天麻湯或其加減方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驚風、癲癇等疾病,驗證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天麻、黃耆、甘草、人參、茯苓、桂、續斷、萆薢、升麻、羌活、巴戟、牛膝、蒼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鎮靜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天麻、橘紅、南星、白茯苓、甘草、防風、木通、天花粉、薄荷、僵蠶、鉤藤、白附子。 主治:急驚痰搐。
天麻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天麻、家菊花、川芎、當歸身、羌活、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主治:目疾,白珠俱青症。鬱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遊出,入於氣輪、致白睛色忽變青藍,瞳神必有大小。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天麻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人參1分,桂(去粗皮)1分,白朮1分,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乾)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主治:風痙,身如闆直,遍身硬強。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天麻半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人參1分,細辛(去苗葉)1分,白朮1分。 主治:中風傷寒,身體反強。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天麻1兩,獨活(去蘆頭)1兩,酸棗仁(炒)1兩,薏苡仁1兩,防風(去叉)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川芎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甘草(微炒,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半兩。 主治:肝臟風毒流註,四肢拘急,筋脈抽掣,百節麻木,身體疼痛,頭目昏眩。
天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天麻(酒炙)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乾蠍(去土,炒)1兩,羌活(去蘆頭)1兩,川芎1兩,白附子(炮)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麻黃(去根節)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焦)1兩,枸杞1兩,白芷1兩,人參1兩,萆薢1兩,海桐皮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酸棗仁(炒)1兩,白蒺黎(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甘草(炙)1兩,乳香(研)1兩半。 主治:肝臟風毒氣註手臂、頭項、肩髆、腰足,筋脈拳急,攻刺疼痛,或四肢虛腫、頭目旋運,黑花昏暗,嘔逆食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