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風散

TUI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9%
肝經 16%
心經 12%
膀胱經 10%
腎經 7%
胃經 7%
膽經 3%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退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解表: 防風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退風散旨在治療風寒表證,而防風可有效驅散外邪,宣肺解表,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疏散風邪: 風寒表證往往伴隨筋骨疼痛,而防風有疏散風邪、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綜上所述,防風在退風散中扮演着祛風解表、疏散風邪的重要角色,其性味和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方向相契合。

退風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咳平喘: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荊芥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瘡瘍等疾病。在退風散中,荊芥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荊芥在退風散中起到疏散風寒、止咳平喘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退風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退風散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芳香闢穢:薄荷具有特殊香氣,能起到芳香闢穢的作用。退風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而薄荷的香氣可以通鼻竅,提高嗅覺,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驅散穢氣作用,改善患者的舒適度。

退風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風邪入侵、筋脈拘急、抽搐痙攣等症狀,白僵蠶能有效緩解,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祛風止痙之效。
  2. 消腫散結:白僵蠶亦能消腫散結,對於風邪所致的皮肉腫痛、瘰癧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白僵蠶在退風散中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的效果。

退風散中加入天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鎮痛的功效。風為陽邪,易傷陽氣,而肝主風,故風邪易侵犯肝臟,導致肝風內動,出現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平息肝風,緩解這些症狀。
  2. 祛風除濕: 退風散方劑中常搭配其他祛風除濕藥物,而天麻也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風濕痹痛常由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天麻能祛除風濕,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退風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退風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白芷的祛風止痛作用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
  2. 通竅止癢: 白芷還具有通竅止癢的功效,能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風寒引起的鼻塞、鼻癢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退風散中加入白芷,可增強其通竅止癢功效,使藥效更全面。

退風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退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症,麻黃的發散作用可以驅散外邪,緩解症狀。
  2. 通竅止痛: 麻黃還能通鼻竅,止頭痛。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痛,麻黃能疏通鼻竅,解除頭痛,改善症狀。

因此,退風散中加入麻黃,可以有效發揮其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退風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風濕痺痛常伴隨體內濕氣重,茯苓能健脾化濕,利水消腫,幫助祛除體內濕邪,減輕風濕痺痛。
  2.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使人精神安定。風濕痺痛常伴隨疼痛難忍、煩躁不安等症狀,茯苓能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精神緊張,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茯苓在退風散中,能有效地健脾滲濕、寧心安神,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風濕痺痛,提高療效。

退風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退風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當歸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局部血液流通,有利於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滋養筋骨:當歸亦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滋養筋骨,從根本上改善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和乏力。

總之,當歸在退風散中既能驅散寒濕,又能滋養筋骨,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起到緩解疼痛、改善體質的作用。

退風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 退風散多以辛溫燥烈之藥物為主,如羌活、獨活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物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傷正。

二、 增強功效: 甘草性平,能調和氣血,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其藥性平和,能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穩定、持久。

綜上所述,甘草在退風散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退風散」,主要成分是: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薄荷:性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 破傷風: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會導致肌肉劇烈收縮和痙攣,通常發生在受傷後。
  • 不省人:失去意識,昏迷。
  • 角弓反張:一種破傷風的症狀,患者的身體像弓一樣彎曲,頭部和腳部向後彎曲。

總結:中藥方劑「退風散」具有破傷風、不省人、角弓反張等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防風、荊芥、薄荷、白僵蠶、天麻、白芷、麻黃、茯苓、當歸、甘草等,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1錢,荊芥5分,薄荷7分,僵蠶(炒)5分,天麻(酒洗)1錢,白芷1錢,麻黃1錢,茯苓1錢,當歸身1錢,甘草(炙)5分。
上銼1劑。
加生薑7片,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退風散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

相同名稱方劑


退風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防風1錢,荊芥5分,薄荷7分,僵蠶(炒)5分,天麻(酒洗)1錢,白芷1錢,麻黃1錢,茯苓1錢,當歸身1錢,甘草(炙)5分。 主治:破傷風,不省人事,角弓反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