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蛇膏

WU SH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8%
胃經 12%
肺經 9%
心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蛇膏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藥性相合: 烏梢蛇性平,味甘,入肝經。其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2. 藥理作用: 烏梢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這些作用與烏蛇膏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烏蛇膏中加入天麻,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相輔相成,協同作用: 烏蛇擅長祛風止痛,而天麻則以平肝熄風見長。兩者結合,能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頭暈目眩等症狀,尤其是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病症,如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
  2. 減輕毒性,安全保障: 烏蛇性溫,有一定毒性,天麻則性平,能緩解烏蛇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同時,天麻還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減輕烏蛇可能引起的興奮狀態。

烏蛇膏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烏蛇本身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對於一些寒性體質或寒邪入體導致的病症,單用烏蛇可能效果不足,甚至加重病情。

附子性熱,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與烏蛇寒涼之性相配伍,可相互協調,溫而不燥,寒而不凝,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同時,附子亦可增強烏蛇的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烏蛇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之效。烏蛇膏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白附子可協同烏蛇等藥材,增強祛風除溼的效果,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白附子亦具活血化瘀之功,與烏蛇等藥材共同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加快病竈恢復。

白附子與烏蛇膏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烏蛇膏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消腫止痛、解毒之效,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烏蛇膏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病症,天南星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祛風止痛、消腫散結之效,促進病症的康復。

烏蛇膏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烏蛇膏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症狀,而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可以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

此外,桂枝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增強烏蛇膏的止痛效果。因此,桂枝的加入,可以增強烏蛇膏的整體療效,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烏蛇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烏蛇膏本身具有一定寒涼性質,加入細辛可緩解其寒性,並增強其止痛消腫的效果,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腫脹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配合烏蛇,協同作用: 烏蛇善於祛風除濕,止痛消腫,而細辛則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二者相配,既能增強烏蛇的功效,又能避免寒涼之性過度,使藥效更加平衡,治療效果更佳。

烏蛇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 溫經散寒、止痛 的功效,與烏蛇膏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尤其善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烏蛇膏中加入吳茱萸,可 增強其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提高療效。此外,吳茱萸亦能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烏蛇膏方中添加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一、驅風散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烏蛇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羌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止癢,配合其他藥材,能增強療效。

二、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羌活亦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烏蛇膏中常加入活血化瘀藥材,羌活的加入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癒目的。

烏蛇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烏蛇膏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滋潤筋骨: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潤燥滑腸之功效。烏蛇膏常配伍一些燥性藥物,當歸可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烏蛇膏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燥濕止癢:蒼朮味苦辛,性溫燥,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烏蛇膏多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而蒼朮的燥濕止癢作用能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皮膚不適,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二、祛風除濕:蒼朮還能祛風除濕,對於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病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烏蛇膏中加入蒼朮,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除濕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烏蛇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烏蛇所致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
  2. 疏散風寒: 烏蛇性寒,易傷陽氣,而防風性溫,可以溫經散寒,與烏蛇相配,可以更好地驅散風寒,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寒邪入侵。

因此,在烏蛇膏中加入防風,可以起到祛風止痛、疏散風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對症治療效果更佳。

烏蛇膏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止痛的功效。烏蛇膏本身以烏蛇為主要藥材,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促進藥效的發揮。
  2. 引藥下行,消腫止痛: 川牛膝善於引藥下行,能將藥力引導至患處,增強藥效的穿透力和滲透力,使其更有效地消腫止痛。

烏蛇膏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烏蛇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單獨使用效果有限。全蠍性溫,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與烏蛇寒性相配,寒溫並濟,能更有效地緩解筋骨疼痛、痺痛麻木等症狀。
  2. 協同作用,改善藥性:全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烏蛇藥效的吸收和滲透,使藥力更易達到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全蠍還能減輕烏蛇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烏蛇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烏蛇膏本身具有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加入木鱉子可增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2. 解毒消腫: 木鱉子還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烏蛇膏常用於治療蛇傷,而蛇毒常會引起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木鱉子的解毒消腫作用,可輔助烏蛇膏解毒消腫,減輕蛇毒對人體的傷害。

烏蛇膏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積,行滯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行滯止痛之效。烏蛇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枳殼可以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配合烏蛇等藥物,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2. 健脾開胃,助藥力吸收:枳殼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有助於增加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烏蛇膏藥性較為滋膩,枳殼加入後可以減輕其膩滯之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烏蛇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烏蛇膏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而蛇毒常伴隨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大黃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局部炎症。
  2. 活血化瘀: 大黃同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蛇毒侵入人體,會造成血液瘀滯,導致局部腫脹疼痛。大黃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烏蛇膏中加入大黃,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毒蛇咬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烏蛇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烏蛇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白芷的加入可以加強藥物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提高療效。
  2. 引藥入經,協同作用:白芷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經,使藥力更容易到達患處。同時,白芷還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增強藥效。例如,白芷與烏蛇、當歸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蛇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古籍文獻與藥材功效,烏蛇膏主治之病症及治療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病症:

  • 風毒瘡腫、惡毒瘡: 《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皆提到烏蛇膏可用於治療無名惡毒瘡、似魚眼的瘡瘍、及一切遠年惡毒瘡,包括發背、冷漏丁瘡,以及刀箭外傷所致之瘡瘍。這些瘡瘍的特點多為腫脹、膿血、疼痛難忍,或有風毒之氣。
  • 風疹、癮疹: 《太平聖惠方》、《證治準繩‧瘍醫》均明確指出烏蛇膏可治風疹、癮疹結腫,攻衝遍身,發熱癢痛,這類病症的特點為皮膚出現不定處的腫塊,伴隨搔癢疼痛,且可能遊走不定。
  • 筋脈攣急: 《太平聖惠方》、《證治準繩‧瘍醫》記載,烏蛇膏能治療筋脈攣急。
  • 痔疾: 《太平聖惠方》指出烏蛇膏可用於治療年月深遠、傍生孔竅、有膿血、瘡癢疼痛難忍的痔瘡。
  • 風毒氣腫: 《聖濟總錄》提及烏蛇膏可治療風毒氣腫。
  • 風邪毒氣外客皮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說明烏蛇膏可治風邪毒氣侵犯皮膚,導致局部腫脹,遊走不定,時發癢痛,或風毒盛注成瘡,焮赤多膿。

治療機理分析:

烏蛇膏的治療機理,主要體現於其藥物組成的綜合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祛風解毒,止癢消腫:
    • 烏梢蛇:為君藥,善於祛風溼、止痛,可針對風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變,直達病所。
    • 天麻、羌活、防風:皆有祛風作用,協同烏梢蛇可增強祛風之力,解除外邪侵襲。
    • 白附子、天南星:解毒消腫,化痰開竅,有助於清除瘡瘍毒邪,消散腫脹。
    • 白芷:能散風邪、解毒,可針對皮膚瘡腫。
    • 細辛:宣肺止咳,有助於開泄腠理,疏散風邪。
    • 乾蠍:具有祛風解毒的功效,對於瘡瘍腫痛有一定療效。
  2.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 附子、桂枝、吳茱萸:皆為溫裡散寒之藥,能溫經通脈,驅散體內寒邪,對於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筋脈攣急,以及瘡瘍疼痛,均有緩解作用。
    • 細辛:溫散寒邪,通絡止痛,可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
  3. 活血化瘀,養血潤燥:
    • 當歸:補血活血,養血潤燥,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病變,加速瘡瘍癒合。
    • 赤芍藥: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
    • 川芎:活血行氣,有助於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4. 燥溼化痰,散結消腫:
    • 天南星、半夏:燥溼化痰,散結消腫,有助於清除體內痰溼,改善瘡瘍腫脹。
  5. 其他輔助作用:
    • 木鱉子、枳殼、大黃:具有消腫散結,通腑瀉下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邪毒。
    • 白殭蠶:祛風解毒,對於風疹、癮疹有效。
    • 黃蠟、豬脂:作為膏藥的基質,具有潤膚、保護瘡面、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

綜上所述,烏蛇膏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於其綜合運用祛風解毒、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燥溼化痰等方法,針對各種風邪、寒邪、濕邪、毒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病變,以及筋脈攣急等病症,具有較為廣泛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烏蛇膏的配伍兼顧了祛邪與扶正,既能清除體表風毒,又能溫養經絡,對於各種風毒引起的瘡瘍、皮膚腫脹、瘙癢疼痛以及筋脈攣急等病症,具有較為全面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烏蛇4兩,當歸2兩,黃耆1兩半,生乾地黃1兩半,亂發3分(燒灰),防風1兩(去蘆頭),甘草2兩,黃丹6兩,胡粉4兩,蠟2兩,松脂2兩。
上銼細。以清油2斤半,於鐺內入蠟、松脂及藥,煎令黑色,綿濾去滓,都納鐺中,下黃丹,便以武火上不住手攪,候色黑,滴於水中如珠子,硬軟得所,即膏成也。
用故帛上攤,視瘡大小貼,日2易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蛇膏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麻疹背部膿瘡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烏蛇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烏蛇(去皮骨,炙,搗末)2兩,麻油1斤,鉛丹2兩,鼠1個(臘月者尤佳),蠟4兩。 主治:生好肉,去膿水。主治:惡瘡,風毒氣腫。

烏蛇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烏蛇1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川芎半兩,細辛半兩,牛蒡子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垂柳枝(銼)2合,黃丹6兩,清油1升(斤)。 主治:一切毒腫,筋急疼痛。

烏蛇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烏蛇4兩,當歸2兩,黃耆1兩半,生乾地黃1兩半,亂發3分(燒灰),防風1兩(去蘆頭),甘草2兩,黃丹6兩,胡粉4兩,蠟2兩,松脂2兩。 主治:一切遠年惡毒瘡,發背,冷漏疔瘡,刀箭所傷。

烏蛇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烏蛇1兩,天麻半兩,附子半兩,白附子半兩,烏喙半兩,天南星半兩,桂心半兩,細辛半兩,吳茱萸半兩,羌活半兩,當歸半兩,蒼朮半兩,防風半兩,牛膝半兩,漢椒半兩,乾蠍半兩,木鱉子1兩,枳殼1兩,大黃1兩,白芷半兩。 主治:風癮疹結腫,攻衝遍身,發熱癢痛,及筋脈攣急。

烏蛇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烏蛇1兩(燒灰),馬齒1兩(燒灰),猬皮1兩半(燒灰),亂發3分(燒灰),黃礬3分(細研),斑蝥3分(去翅足,糯米拌炒黃色),杏仁49枚(去皮,研如膏),麝香1分(細研),豬脂1升(臘月者),豬牙皂莢1分(炙,搗末),水銀3分(入少胡粉,點水研令星盡)。 主治:痔疾,年月深遠,旁生孔竅,有頭,膿血出,瘡癢痛難忍。

烏蛇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烏蛇2兩,附子1兩(生,去皮臍),乾蠍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藁本半兩,半夏半兩,細辛半兩,獨活半兩,川芎半兩,白僵蠶半兩,吳茱萸半兩,漢椒半兩(去目),桂心半兩,黃蠟6兩。 主治:風毒瘡腫疼痛。風邪毒氣外客皮膚,熏發成腫,所起不定,遊走往來,時發癢痛;或風毒勢盛,攻註成瘡,焮赤多膿,瘡邊緊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