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花蛇煎」方劑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相符: 白花蛇,即烏梢蛇,性溫,味甘,入肝經。其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攣的功效。而「白花蛇煎」的組成,通常也包含其他具有溫經活血、祛風除濕功效的藥材,例如桂枝、羌活等。因此,白花蛇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使其更能發揮治療風濕痹痛、麻木癱瘓、中風後遺症等疾病的效果。
- 臨牀驗證: 古籍記載及歷代醫家臨牀經驗表明,白花蛇對於治療風濕痹痛、麻木癱瘓等疾病具有良好療效。因此,白花蛇成為「白花蛇煎」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白花蛇煎方劑中加入海桐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海桐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白花蛇煎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海桐皮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海桐皮亦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白花蛇煎部分藥物有活血化瘀之效,海桐皮的加入能增強活血化瘀之力,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和腫脹。
白花蛇煎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的功效。白花蛇煎主治風濕痺痛、麻木癱瘓等症,防風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和麻木症狀。
- 協調藥性: 方中白花蛇、全蠍等藥性較峻,容易耗傷正氣。防風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防風在白花蛇煎中,既可祛風止痛,又可協調藥性,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花蛇煎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白花蛇煎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獨活的藥性可以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麻木。
- 配合其他藥物: 白花蛇煎中其他藥物,例如白花蛇、威靈仙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獨活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獨活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形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花蛇煎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之效。白花蛇煎主治風寒濕痺,兼有表證,羌活可疏散風寒,使表邪得解,同時亦可緩解痺痛。
- 通絡止痛: 羌活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配合白花蛇、蜈蚣等藥物,可加強通絡止痛的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花蛇煎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白花蛇煎主要治療風濕痺痛,而白朮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去除濕氣,使藥力更易滲透經絡,達到治療風濕痺痛之目的。
- 增強藥效:白朮性甘溫,能補氣益脾,與白花蛇等藥物相配伍,可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朮的加入,既可改善脾胃功能,又能增強藥效,有助於提升白花蛇煎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白花蛇煎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白花蛇煎主治風寒溼痹,而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溼之功效,可助白花蛇等藥物驅散寒邪,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強壯筋骨:附子還具有補腎壯陽、強壯筋骨之效,可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筋骨痿軟無力等症狀。
因此,附子在白花蛇煎方中起着溫陽散寒、強壯筋骨的重要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白花蛇煎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因為其解毒消腫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其藥性具有祛風散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痹、咳嗽痰多、瘰癧痰核、癰腫疔毒等症狀都有療效。
白花蛇煎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疾病,而天南星的解毒消腫功效,可以有效緩解毒蛇咬傷造成的腫痛,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白花蛇煎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白花蛇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半夏可祛除濕邪,化解痰濁,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 半夏可調和藥性,減少其他藥物可能的副作用。白花蛇煎中常包含一些性寒的藥物,半夏的溫性可以緩解藥物寒性,避免過度寒涼,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白花蛇煎方中加入前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前胡性微寒,味辛,歸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白花蛇煎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鼻塞流涕、痰多等症,前胡能協同其他藥物,疏散風寒,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
2. 降低毒性,減輕副作用:白花蛇煎中含有部分毒性較強的藥物,例如白花蛇。前胡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確保治療的安全有效性。
白花蛇煎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白花蛇煎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細辛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 引藥入經: 細辛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經,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作用,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白花蛇煎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全蠍性味歸經:全蠍性寒,味辛鹹,入肝經、腎經。其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等症。
- 方劑主治:白花蛇煎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而全蠍的藥性正好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全蠍是白花蛇煎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在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白花蛇煎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入太陽、陽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白花蛇煎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桂枝可溫煦經絡,驅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花蛇煎中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加入桂枝可起到溫和藥性、協調各藥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偏勝,增強整體療效。
白花蛇煎方劑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在於其解毒消腫、活血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符。
木鱉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與白花蛇煎中其他藥材如白花蛇、全蠍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針對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病症,如毒蛇咬傷、腫毒、跌打損傷等,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木鱉子還能活血化瘀,與白花蛇等藥材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花蛇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白花蛇煎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脈拘攣、半身不遂等病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提高藥效。
- 引藥入經,協同作用:當歸善於入血分,可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白花蛇煎中包含其他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藥物,當歸可促進這些藥物進入血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花蛇煎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白花蛇煎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嘔吐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造成的寒邪入侵,並改善痺痛和嘔吐等症狀。
- 助白花蛇散寒除濕: 白花蛇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但其性質偏寒,搭配性溫的吳茱萸,可以減緩其寒性,更好地發揮其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同時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花蛇煎中加入蒼朮,主要源於其燥濕祛風之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白花蛇煎以祛風止痙為目的,而蒼朮可燥濕化痰,能有效去除因濕邪阻滯而導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此外,蒼朮亦可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導致的消化不良等問題,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花蛇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風毒攻身體生瘡,或時發癢腫痛」,屬中醫「風毒瘡瘍」範疇。其病機為風邪挾毒,侵襲肌表,鬱而化熱,導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表現為皮膚瘡瘍、瘙癢、腫痛。古代醫家以「祛風解毒、活血通絡、燥濕消腫」為治療原則,此方外敷內服並用,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通絡為核心
- 君藥:白花蛇(祛風透骨、攻毒止癢)、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針對「風毒」主因,直達病所。
- 臣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升散風邪)、細辛(溫通走竄),加強祛風透表之力,兼散寒止痛。
溫散痰濕瘀滯
- 化痰濕:天南星、半夏(燥濕化痰)、蒼朮、白朮(健脾化濕),針對風毒夾濕之病理產物。
- 溫陽散結:附子、桂心、漢椒(溫通經脈)、吳茱萸(散寒降濁),助氣血運行,化解瘀滯。
活血解毒止癢
- 活血通絡:當歸(養血活血)、木鱉子(散結消腫)、乾蠍(搜風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外用:豬脂(潤膚賦形)、米醋(軟堅散結),配合苦參湯浴(清熱燥濕),共奏解毒止癢之效。
方劑配伍特點
- 內外兼治:內服以酒送達藥力,外敷直接作用患處,雙向調控。
- 動靜結合:白花蛇、蠍類蟲藥(動性搜剔)配當歸、白朮(靜養氣血),攻邪不傷正。
- 辛溫主導:全方偏辛溫,適合風毒夾寒濕之證,若屬熱毒熾盛者需加減化裁。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可類推應用於 慢性濕疹、風濕痹痛伴皮損、神經性皮炎 等屬風濕瘀阻者,其機理在於調節氣血、疏通經絡,使「風去毒解,血行瘡癒」。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1條(去皮骨), 海桐皮白芷1兩, 防風(去蘆頭)1兩, 獨活1兩, 羌活1兩, 白朮1兩, 附子(去皮臍)1兩, 天南星1兩, 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前胡(去蘆頭)1兩, 細辛1兩, 乾蠍1兩, 桂心1兩, 漢椒(去目)1兩, 木鱉子(去殼)1兩, 當歸1兩, 吳茱萸1兩, 蒼朮1兩。
上銼。
以米醋2升,煎2-3沸,勻拌藥1宿,用臘月豬脂煉了者3斤,於鐺內煎令沸,漸漸下藥,候白芷色赤黃,用綿濾過,瓷盒盛。先以苦參湯淋浴,後以暖酒下半匙。外以膏塗在瘡上,令熱為度。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花蛇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白花蛇2兩,烏蛇(并用酒浸,去皮骨,焙乾)2兩,白蜜30兩,生薑汁6兩,薄荷汁6兩,白僵蠶(炒)1兩,乾蠍(去土,炒)1兩,苦參1兩,白附子(炮)3分。 主治:蠱風,身痛如刀劃。
白花蛇煎,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白花蛇1條(去皮骨),海桐皮白芷1兩,防風(去蘆頭)1兩,獨活1兩,羌活1兩,白朮1兩,附子(去皮臍)1兩,天南星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細辛1兩,乾蠍1兩,桂心1兩,漢椒(去目)1兩,木鱉子(去殼)1兩,當歸1兩,吳茱萸1兩,蒼朮1兩。 主治:風毒攻身體生瘡,或時發癢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