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除風丸」以「天麻」為主要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脾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達到止痙的效果。
- 天麻對於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類症狀與肝風內動、氣血不暢相關,而天麻能平息肝風,疏通氣血,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天麻作為「天麻除風丸」的主要成分,是基於其平肝息風、止痙的藥理作用,有效治療風邪引起的相關症狀。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作用: 天麻善於平肝熄風,而防風則能祛風解表,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風邪入絡引起的眩暈、肢體麻木、頭痛等症狀。
- 增強療效: 防風可引天麻入血,促進其藥效發揮,同時也能增強其止痙止痛之效,使得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總體而言,防風與天麻的配伍,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髓,通過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增強藥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更好地治療疾病。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助天麻祛風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天麻性平,偏涼,善於祛風止痛,但對於寒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效果有限。加入細辛可溫經散寒,助天麻祛風止痛,提升藥效。
- 引藥上行,達於頭面: 細辛辛香走竄,能引導藥力上行,直達頭面部,有助於天麻等藥物更好地治療頭風、眩暈等症。
因此,天麻除風丸中加入細辛,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改善藥物的療效,使之更能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天麻擅長平肝熄風,但對於風寒所致的頭風眩暈,功效有限。藁本辛溫散寒,可解表散風,與天麻搭配,可溫陽散寒,化解風寒之邪,增強止眩暈的效果。
- 引導藥力:藁本氣味芳香,能引導天麻的藥力直達頭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引起的頭風眩暈。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但其止痛作用相對較弱。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與天麻相互配合,共同發揮鎮痛止痙、疏風止痛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引導藥力,提高療效: 川芎味辛、性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天麻的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川芎也能起到引導藥力上行,治療頭部的作用。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脾腎,增強體質: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腎填精的功效。天麻除風丸主治風寒濕痺,常伴有氣血虧虛、脾腎不足等症狀。加入山藥可補益脾腎,增強體質,使藥效更顯著。
- 健脾和胃,助藥力:山藥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天麻除風丸中多為較難消化吸收的藥材,加入山藥可改善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黃耆,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天麻除風丸主要針對風邪入絡,導致頭風、眩暈等症,而黃耆能補益正氣,使機體抵抗力增強,更能有效抵抗風邪侵襲,從根本上改善病情。
- 協同作用:黃耆與天麻、川芎等藥物搭配,能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黃耆能補氣固表,為藥物提供充足的能量,使天麻、川芎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祛風止痛、平肝熄風的功效。
天麻除風丸中添加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痙,通絡止痛: 全蠍性溫,味辛鹹,入肝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痙功效,能有效舒筋活絡、止痛,對於因風邪入侵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配伍增效: 天麻除風丸以天麻為君藥,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全蠍則能助天麻之力,共奏祛風止痙之效,使藥效更為顯著。此外,全蠍亦能活血化瘀,與天麻共用,可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風邪散解。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引藥入絡: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補血益氣的功效。天麻除風丸主治風邪入絡,導致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藥力引導至患處,增強藥效。
- 補血滋陰,協調藥性:天麻性平,偏於涼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陰血虧虛。當歸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可以與天麻相輔相成,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副作用,使療效更加穩固。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天麻性寒,具有較強的鎮靜作用,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脾胃、解毒的功效。甘草與天麻配伍,可以減緩天麻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與天麻合用,可以共同發揮鎮靜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天麻除風丸中加入白附子,是基於其祛風止痙、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的功效相輔相成。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痙,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同時,白附子還能散寒止痛,與天麻、川芎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
因此,白附子在溫經散寒、祛風止痙、散寒止痛等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天麻除風丸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麻除風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與功效
天麻除風丸出自《楊氏家藏方》,由以下藥物組成:
- 天麻: 平肝熄風,止痛。
- 防風: 解表散寒,祛濕發汗。
- 細辛: 溫肺化痰,宣通鼻竇。
- 藁本: 活血行氣,消腫止痛。
- 川芎: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山藥: 健脾益胃,滋陰補虛。
- 黃耆: 補中益氣,固表止汗。
- 全蠍 (蠍梢): 鎮靜安神,抗癆殺蟲。
- 當歸: 養血調經,潤燥滑腸。
- 甘草: 和中緩急,解毒利咽。
- (原方另有 香白芷,附子)
主治病症
《楊氏家藏方》記載本方主治「一切風氣上壅,頭昏目澀,鼻塞耳鳴,項背拘急,肢體倦怠。」 具體來說,可治療以下症狀:
- 頭部症狀:頭昏、目澀、頭痛、耳鳴、鼻塞。
- 頸項背部症狀:項背拘急、僵硬不適。
- 肢體症狀:肢體倦怠、無力。
- 風邪引起之症狀:因風邪侵襲導致的上述各種不適。
治療原理
天麻除風丸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方中防風、細辛、藁本均為辛溫解表之品,能祛散頭部風寒之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藁本兼能止痛,可緩解頭部及項背疼痛。
平肝熄風,鎮靜安神: 天麻、全蠍皆具平肝熄風之效,能有效治療因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昏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兼具鎮靜安神之功,有助於緩解頭痛、耳鳴等不適。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為活血化瘀之要藥,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改善因血瘀引起的頭痛、目澀。
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方中山藥、黃耆、當歸皆為補益氣血之品,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助正氣以祛除風邪。山藥健脾益胃,黃耆補中益氣,當歸養血活血,三者合用,可使氣血充盈,經絡通暢。
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甘草既能益氣補中,又能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使全方藥性平和,不峻不猛,久服亦無傷正之虞。
綜上所述,天麻除風丸通過祛風散寒、平肝熄風、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等多種途徑,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補虛扶正之功效,從而有效改善「風氣上壅」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天麻(去苗) 1兩,防風(去蘆頭) 1兩,細辛(去葉土) 1兩,藁本(去土) 1兩,川芎1兩,香白正1兩,乾山藥1兩,黃耆(蜜炙) 1兩,蠍梢(略炒,去毒) 1兩,當歸(洗,焙)1兩,甘草8錢(炙),白附子半兩(炮)。
疏風順氣,清利頭目。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0丸。
每服1丸,食後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麻除風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除風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天麻(去苗)1兩,防風(去蘆頭)1兩,細辛(去葉土)1兩,藁本(去土)1兩,川芎1兩,香白正1兩,乾山藥1兩,黃耆(蜜炙)1兩,蠍梢(略炒,去毒)1兩,當歸(洗,焙)1兩,甘草8錢(炙),白附子半兩(炮)。 主治:疏風順氣,清利頭目。主治:一切風氣上壅,頭昏目澀,鼻塞耳鳴,項背拘急,肢體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