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子膏中加入白附子,乃因其藥性溫燥,善於祛風濕、止痛、消腫。白附子性溫,能溫經散寒,祛除寒濕之邪,而寒濕為風濕病之病根,故能治風濕痺痛。其燥性又能燥濕止痛,對於濕邪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白附子還有消腫止痛之功,能有效緩解因風濕引起的腫脹疼痛。因此,白附子作為白附子膏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寒濕疼痛等症狀。
白附子膏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痛、燥溼止癢的功效,與白附子、川烏等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白附子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密陀僧能夠收斂止痛,減輕疼痛症狀。同時,密陀僧還有燥溼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
因此,白附子膏中加入密陀僧,可以增強其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白附子膏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作用。白附子性溫,善治風寒濕痺,但其燥烈易傷陰,牡蠣的加入,可起到滋陰降火、平肝潛陽的作用,避免白附子燥烈傷陰,並有助於安神定志,緩解因風寒濕痺而引起的驚悸不安。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牡蠣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痺引起的局部腫痛,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牡蠣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病竈的恢復。
白附子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白附子膏外敷導致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減輕疼痛。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川芎與白附子相配,可以協調藥性,增強白附子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白附子膏中川芎的加入,不僅可以改善藥效,更能提高藥物的安全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猛烈,造成不良反應。
白附子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白附子的藥效:白附子性溫燥,可祛風溼、止痛,但容易燥烈傷陰。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溼,補中益氣,可緩和白附子的燥性,使其藥力更趨緩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2. 協同作用:白附子祛風溼、止痛,茯苓健脾利溼,二者相互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痹、關節疼痛等疾病。茯苓的利水作用還能幫助白附子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附子膏》**主要針對以下病證:
- 傷寒生豌豆瘡癒後瘢痕不消:古代「豌豆瘡」類似天花或嚴重痘疹,癒後留疤與氣血瘀滯、皮膚失養有關,此方通過活血散結、潤膚生肌改善瘢痕。
- 面黑皴皺(黑(黑乾)(黑曾)皮皺):指面部膚色暗沉、粗糙乾裂,屬風邪滯絡或血瘀濕阻,方中藥物能祛風活血、潤澤肌膚,達到「白悅澤」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祛風通絡為主:
- 白附子:辛溫,善祛頭面風邪,散結消斑,「主面上百病」(《名醫別錄》)。
- 細辛:辛香走竄,助白附子祛風,兼溫通血脈,改善膚色暗滯。
- 青木香:行氣止痛,輔助通絡,解鬱滯之氣。
活血散結輔助:
- 金牙、密陀僧:礦物藥,外用可收斂生肌,密陀僧兼能「滅瘢痕」(《本草綱目》),金牙散風解毒。
- 商陸根:苦寒有毒,但外用能「消癰腫」,助化皮膚瘀滯。
潤膚駐顏為使:
- 羊脂、酥(酥油):滋潤肌膚,防止皴裂,古代視為養顏要藥。
- 丁香:辛溫芳香,既能行氣,又可抑菌,減少皮膚感染風險。
(二)外用機理推導
- 酒煮提取:以酒浸漬藥物,取其辛散之力增強透皮吸收,煮後去滓加酥脂,形成膏體附著皮膚,緩釋藥效。
- 夜塗晨洗:夜間肌膚代謝旺盛,藥力趁陰寒之氣(無日照)深入,避免白天風邪、日曬損傷,符合「從外治內」思路。
三、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體現「風瘀並治、潤燥兼施」特點,除古籍所述適應症外,或可推論:
- 色素沉著(如黃褐斑):白附子、密陀僧傳統用於美白,商陸、丁香抑制黑色素。
- 皮膚老化:羊脂、酥油保濕,細辛促進微循環,緩解皺紋。
四、方劑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散、潤」為核心:祛風藥開泄腠理,礦物藥收斂修復,油脂類滋養保護,共奏「去黑增白」之效,符合古代對「瘢痕—氣血瘀阻」與「面黑—風邪客絡」的病理認知。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1兩, 青木香1兩, 丁香1兩, 商陸根1兩, 細辛3兩, 酥半升, 羊脂3兩, 密陀僧1兩(研), 金牙3兩。
令面白悅澤。
上藥以酒3升漬1宿,煮取1升,去滓納酥,煎1升膏。夜塗面上,旦起溫水洗。
不得見大風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子膏,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白附子半兩,密陀僧半兩,牡蠣(燒爲粉)半兩,芎藭半兩,白茯苓半兩。 主治:傷寒生豌豆瘡,癒後瘢痕不消,面黑(黑乾)(黑曾),皮皺皴。
白附子膏, 出處:《外台》卷三十二引《必效方》。 組成:白附子1兩,青木香1兩,丁香1兩,商陸根1兩,細辛3兩,酥半升,羊脂3兩,密陀僧1兩(研),金牙3兩。 主治:令面白悅澤。主治:(黑黽)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