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血熄風方

養血熄風方

YANG XUE XI FENG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肝經 18%
肺經 17%
脾經 13%
腎經 11%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心包經 2%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熄風方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生血: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生血止汗之功效。方中以黃耆補益中氣,氣血充足,則能有效改善風寒外襲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熄風止痛的作用。
  2. 扶正祛邪: 黃耆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風邪入體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黃耆則能補氣益血,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祛邪止風的目的。

因此,黃耆在養血熄風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扶正祛邪,為治療風寒所致的頭風眩暈等症狀提供有力保障。

養血熄風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養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其能補血益氣,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為熄風方中補血益氣之首選。
  2. 行血通絡:當歸可活血化瘀,改善血瘀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進而消除風邪入侵所致的麻木、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熄風止痛的效果。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白芍味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方中以白芍養血柔肝,可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緩解肝風:白芍入肝經,能平抑肝陽,緩解肝風內動。肝風內動常與血虛、肝陰不足相關,白芍養血滋陰,可間接抑制肝風,起到熄風的作用。

總之,白芍在養血熄風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養血柔肝,又能緩解肝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肝風內動的功效。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針對風邪阻絡、氣血瘀滯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經,能疏散風寒,活血化瘀,有效改善頭部血管供血不足,緩解頭痛。同時,川芎還能行氣止痛,對於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因此,在養血熄風方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疏風止痛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有效。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風痺病症多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而致,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溫經止痛,緩解疼痛: 紅花具有溫經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風痺引起的疼痛。風痺患者常伴有寒邪入侵,經絡不通,紅花溫經散寒,有助於溫煦血脈,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紅花在養血熄風方中,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風痺病症,促進患者康復。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邪上擾,導致血熱風盛、肝風內動所引起的各種血風症,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玄參能清熱降火,平息肝風,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玄參還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因血熱妄行,或血瘀阻滯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等,玄參能涼血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痙止痛: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止痙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因風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疼痛等症狀,與方劑「熄風」的功效相符。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荊芥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緩解因血熱或風熱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狀,配合方劑「養血」之效,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熄風止痛的綜合功效。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白蒺藜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其能疏肝解鬱,平息肝風,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養血安神:白蒺藜亦有養血安神之功效,能改善血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在養血熄風方中,白蒺藜與其他養血滋陰藥物配合,能更好地達到養血安神、熄風止痙的效果。

養血熄風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養血熄風方中,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各藥物功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養血熄風的效果。
  2. 保護脾胃,增強體質: 甘草可以健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同時,甘草還有補氣益血、緩解疲勞的作用,可以增強患者體質,為疾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基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熄風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老年皮膚瘙癢症」,屬中醫「血虛風燥」範疇。老年人氣血漸衰,陰血不足,肌膚失養則乾燥瘙癢;血虛生風,風動則癢,故見頑固瘙癢、抓痕鱗屑,甚則夜間加重。傳統以「養血潤燥、消風止癢」為法,標本兼顧,既補血潤膚以治本,又祛風止癢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養血潤燥為本

    • **黃耆(15克)**補益脾肺之氣,助氣血生化之源,氣旺則血生。
    • **當歸(9克)、白芍(9克)**為養血核心:當歸補血活血,白芍斂陰柔肝,二者合用調和肝血,滋潤肌膚。
    • **川芎(6克)、紅花(9克)**活血通絡,促進血行,使補而不滯,兼能祛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2. 消風止癢為標

    • **玄參(9克)**滋陰降火,潤燥解毒,針對血虛生熱之潛在病機。
    • **荊芥(9克)、白蒺藜(9克)**疏散風邪,專攻皮膚風癢:荊芥輕透祛風,蒺藜平肝熄風,二者相須為用,止癢力彰。
    • **甘草(6克)**調和諸藥,緩和藥性,兼能益氣和中。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四物湯」加減(去熟地,增紅花、黃耆),強化活血養血之功;配伍風藥(荊芥、蒺藜)輕靈走上,直達皮表。全方體現「血足風自熄,燥除癢自止」之理,適用於老年人或長期血虛、皮膚乾燥脫屑之頑癢,屬「潤燥祛風」並行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黃耆15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紅花9克,玄參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養血潤燥,消風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熄風方,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黃耆15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紅花9g,玄參9g,荊芥9g,白蒺藜9g,甘草6g。 主治:養血潤燥,消風止癢。主治:老年皮膚瘙癢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