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血平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滯的作用。該方劑以解血平氣為目的,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平肝解鬱、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
- 收斂止痛: 白芍同時具備收斂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症狀。此方劑若因肝氣不舒而引起疼痛,白芍的收斂止痛作用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康復的效果。
解血平氣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並滋養血液,調節經期,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經血不調、痛經等症狀。
- 補血益氣,和血止痛:當歸同時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虛弱導致的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其亦具有和血止痛作用,能緩解因氣血不足或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解血平氣湯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血益氣,使其更能針對氣血不足、血瘀阻滯等病因,達到治療目的。
解血平氣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利咽止痛、消腫止癢等作用。當病症屬於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皆可使用荊芥以散風解表,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解血平氣的效果。
此外,荊芥亦可配合其他藥材,如薄荷、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解血平氣湯的療效。
「解血平氣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紅花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 行氣止痛: 紅花不僅活血化瘀,更能行氣止痛。其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絡,疏散寒凝,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脅疼痛、腹痛等,紅花可以起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解血平氣湯」中加入「紅花」,可以有效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解血平氣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陽解表: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解表之功效。該方劑多用於治療血瘀氣滯,肝鬱氣滯,頭痛眩暈等症,而柴胡可疏通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柴胡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桃仁等,共同發揮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作用。柴胡可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解血平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效更平和。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與黃芪配合,可增強補氣作用。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鎮痛等作用,有助於治療疾病。
因此,甘草在解血平氣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血平氣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怒吐血」,屬情志致病範疇。中醫認為,怒則氣逆,肝氣上衝,血隨氣湧,迫血妄行,故見嘔血傾盆、衝口而出,甚則氣血逆亂而昏暈危殆。其病機關鍵在於「肝氣橫逆,血不歸經」,急當舒氣降逆以止血,兼調肝養血以固本。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調肝舒氣:
- 柴胡(8分):疏肝解鬱,條達氣機,化解肝氣之鬱滯。
- 白芍(2兩):柔肝斂陰,與柴胡配伍,一散一收,緩和肝氣之亢逆。
- 當歸(2兩):養血活血,補肝體而助肝用,防疏泄過度耗傷陰血。
清熱止血:
- 黑梔(3錢):涼血止血,清泄肝火,導熱下行,防血熱妄行。
- 荊芥(3錢,炒炭):炒炭增止血之效,性輕揚能散鬱火,兼引血歸經。
活血化瘀:
- 紅花(2錢):少量用於散瘀,防驟止留瘀,使血止而不滯。
調和緩急:
- 甘草(1錢):和中調藥,緩急迫之勢,協芍藥柔肝止痛。
邏輯推論與整體配伍
本方以「疏肝平氣」為主軸,結合「涼血止血」與「活血防滯」:
- 標急處理:針對氣逆吐血,以荊芥炭、黑梔止血治標;柴胡、白芍降氣解鬱。
- 本虛兼顧:當歸、白芍養肝血,補其因怒所耗之陰。
- 動靜結合:紅花輕量活血,防止血過澀;甘草調和諸藥,緩肝之急。
全方從肝論治,使氣降血寧,瘀去新生,契合「見血休治血,調氣為先」之旨,適用於肝鬱化火、氣逆動血之急性吐血證。
傳統服藥法
白芍2兩,當歸2兩,荊芥3錢(炒),黑梔3錢,紅花2錢,柴胡8分,甘草1錢。
舒氣止血。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血平氣湯, 出處:《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上。 組成:白芍2兩,當歸2兩,荊芥3錢(炒),黑梔3錢,紅花2錢,柴胡8分,甘草1錢。 主治:舒氣止血。主治:大怒吐血。怒傷肝,不能平其氣,其吐也,或傾盆而出,或衝口而來,一時昏暈,死在頃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