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除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其功效為養血活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能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風寒濕邪入侵。
- 祛風止痛: 當歸除了養血功效,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當歸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
因此,養血除風湯中加入當歸,是為了發揮其養血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病症的目的。
養血除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肝止痛之功效。其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養血的效果。
- 除風止痛:白芍能舒筋活絡、祛風止痛,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溼痹痛等病症,達到除風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芍在養血除風湯中,發揮着養血柔肝、除風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養血除風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生津: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在養血除風湯中,天花粉可以緩解因風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並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滋陰養血。
2. 祛風除濕:天花粉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風濕邪氣,改善因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在養血除風湯中,天花粉與其他祛風除濕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清除風濕邪氣,達到除風止痛的效果。
「養血除風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與方劑中養血除風之旨相契合。
- 活血通絡: 荊芥還具活血通絡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消除風邪對經絡的侵襲,進一步增強除風功效,達到養血除風的目的。
養血除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養血除風湯中多用辛溫藥物,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補脾益氣有助於氣血生化,進一步促進養血除風的效果。同時,甘草還能緩解風寒,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祛除風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除風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瞼弦赤爛」,表現為眼瞼邊緣紅赤潰爛,伴有乾澀、搔癢,睫毛根部可見皮屑附著。此症多因風熱外襲,或血虛風燥,導致局部氣血失和、肌膚失養,甚至濕熱蘊結而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當歸(9克)
- 作用:主入肝、心、脾經,為補血要藥,兼能活血潤燥。
- 方義:血虛則肌膚失養,易生風燥,當歸補血以固本,兼活血以通絡,改善局部血行不暢。
酒白芍(6克)
- 作用:酒製後柔肝止痛力增,可斂陰養血、緩解攣急。
- 方義:與當歸相配(當歸白芍合用,即「歸芍」配伍),加強養血柔肝之功,平息肝風內動所致的乾澀搔癢。
天花粉(6克)
- 作用:清熱生津、解毒消腫,兼能潤燥。
- 方義:瞼弦赤爛若夾熱邪,天花粉可清局部鬱熱,並滋陰潤燥,緩解乾裂脫屑。
荊芥(1.5克)
- 作用:辛溫解表,祛風止癢,輕清上行。
- 方義:用量輕緩,專走頭面,疏散眼瞼風邪,針對風癢、皮屑等表證。
甘草(3克)
- 作用: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解毒緩急。
- 方義:協調全方寒溫之性,並助天花粉清熱解毒,輔助緩解局部炎症。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血」為本(當歸、白芍)、「祛風」為標(荊芥),佐以清熱潤燥(天花粉)及調和(甘草),形成標本兼治之結構:
- 養血潤燥:改善血虛風燥之病理基礎,使肌膚得潤。
- 祛風止癢:針對風邪外襲或內風上擾,緩解搔癢脫屑。
- 清熱解毒:若局部有輕度熱鬱,天花粉可清解而不傷陰。
適用於血虛兼風熱輕症之瞼弦赤爛,尤其偏重於乾燥、脫屑型病變,而非濕爛滲液者。
傳統服藥法
當歸9克,酒白芍6克,天花粉6克,荊芥1.5克,甘草3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宜久煎,以充分發揮其功效。
相關疾病
目赤爛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除風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當歸9g,酒白芍6g,天花粉6g,荊芥1.5g,甘草3g。 主治:瞼弦赤爛,乾澀而癢,睫毛根部有皮屑附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