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丸

白蒺藜丸

BAI JI L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2%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蒺藜丸中含有白蒺藜,主要原因如下:

  1. 白蒺藜性味歸經: 白蒺藜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疏肝解鬱、散風止痛、明目消翳、降壓降脂等功效。
  2. 白蒺藜功效: 針對白蒺藜丸的治療目的,例如治療肝鬱氣滯、肝陽上亢、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白蒺藜可以起到疏肝解鬱、明目消翳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因此,白蒺藜丸中含有白蒺藜是合理的,它能有效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白蒺藜丸在傳統中醫學中,被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目赤腫痛等症狀。其配方精妙,其中加入雞蛋,實則源於古人的智慧結晶。雞蛋在中醫藥理中,被視為性平味甘,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之效。在白蒺藜丸中,雞蛋不僅能調和諸葯,使其藥性更加溫和,減少某些成分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刺激,還能增強方劑的滋補作用,尤其適合體虛者服用。此外,雞蛋的黏稠質地有助於藥丸的成型,使製作過程更加順利,且易於保存與服用。綜合而言,雞蛋在白蒺藜丸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方配伍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是傳統醫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亮點。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蒺藜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時行赤眼,流淚紅腫,胬翳遮睛,怕火畏光」,屬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之目疾。古人認為此類眼症多因外感風熱、肝經風火挾毒上攻,或內生濕熱鬱結,導致目赤腫痛、翳膜遮睛。方中以清肝明目、祛風通絡、解毒散結為主,兼顧活血養血、熄風鎮驚之效。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祛風清熱,平肝明目

  • 白蒺藜(君藥):主散肝經風熱,明目退翳,為治目赤翳障要藥。
  • 羚羊角屑:清肝明目、熄風解毒,針對肝火上炎之目赤。
  • 防風、羌活:祛風解表,散頭目風邪,緩解畏光流淚。
  • 茵芋:古用於風濕痹痛,此處或助祛風濕、通絡止痛。

2. 通絡解毒,活血消翳

  • 白花蛇肉:搜風通絡,攻毒止痙,治風毒蘊結之目翳。
  • 乾蠍、白附子:熄風化痰、通絡止痛,協力祛風痰阻絡之胬翳。
  • 牛黃、麝香:清熱解毒、開竅散結,助消目赤腫痛。

3. 調和氣血,扶正固本

  • 當歸、芎藭:養血活血,改善目疾久病之血瘀。
  • 酸棗仁:養肝安神,緩解肝血不足之目澀。
  • 牛膝:引火下行,導熱外出。

4. 行氣化濕,佐助藥力

  • 木香、檳榔:行氣破滯,助散風熱鬱結。
  • 薏苡仁:利濕清熱,防風熱挟濕為患。
  • 杏仁:潤肺降氣,肺氣宣通則肝火得制。

5. 溫陽固表,反佐寒涼

  • 附子:少量用之,溫陽助氣化,防寒涼藥冰伏病邪。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清肝祛風」為主軸,結合「通絡消翳」、「活血解毒」之法:

  1. 外疏風熱:透過防風、羌活解表,白蒺藜、羚羊角清肝,直接緩解目赤畏光。
  2. 內熄肝風:白花蛇、乾蠍、白附子通絡止痙,針對風痰阻絡之翳膜。
  3. 標本兼治:牛黃、麝香治標急之腫痛,當歸、酸棗仁調肝血以固本。
  4. 氣血並調:行氣藥助藥力上達目竅,活血藥防熱毒瘀滯。

適用病機推測
凡肝經風火挾痰濕上攻,或外感風熱引動內邪,導致目赤腫痛、翳膜障目者,皆可考量此方。其組方兼顧「攻邪」與「調和」,體現古人對眼症「風火痰瘀」交織病機的立體處置。

傳統服藥法


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 茵芋1兩, 羌活1兩, 木香1兩, 羚羊角屑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白花蛇肉2兩(酒浸,炙微黃), 白附子1兩(炮裂) , 當歸1兩(銼,微炒), 乾蠍1兩(微炒), 薏苡仁3分, 檳榔半兩, 牛膝1兩(去苗), 芎藭1兩, 牛黃1分(細研), 麝香1分(細研), 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 防風3分(去蘆頭), 酸棗仁1兩(微炒)。
上為末,入杏仁膏,相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眼睛怕光容易流眼淚麻疹乾眼症多痰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白蒺藜丸, 出處:《成方便讀》卷四。 組成:白蒺藜1升,雞蛋10個(去黃存白,拌蒺藜1宿)。 主治:時行赤眼,流淚紅腫,胬翳遮睛,怕火畏光。

白蒺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旋覆花(擇)1兩,皂莢(去皮子,燒爲灰)1兩,惡實(炒)1兩,龍腦(研)2錢,麝香(研)1錢,菊花(擇)2兩。 主治:風頭旋,目運痰逆。

白蒺藜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獨活3分,羚羊角屑3分,防風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薯蕷3分,地骨皮3分,莽草1兩(微炒),葳蕤半兩,苦參1兩(銼),楓香1兩,蟬殼半兩(微炒)。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瘙癢,如似蟲行,時發風疹。

白蒺藜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黃耆3分(銼),獨活3分,白芷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薯蕷3分,枳實1兩(麸炒微黃,去瓤),人參3兩(去蘆頭),黃連1兩(去須),葳蕤半兩,地骨皮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風毒上衝,頭面瘙癢如蟲行,身上時有風疹,心神煩悶。

白蒺藜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白蒺藜2兩半(微炒,去刺),熟乾地黃2兩半,鹿茸2兩半(去毛,塗酥,炙微黃),白蘞2兩半,磁石3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鐵精1兩(細研),桂心1兩,續斷1兩,巴戟3兩,赤芍藥2兩,玄參2兩,木通2兩,海藻2兩(洗去鹹味),牛膝2兩(去苗),桑寄生2兩,澤瀉2兩,射乾1兩半,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 主治:陰(疒頹)腫大。

白蒺藜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茵芋1兩,羌活1兩,木香1兩,羚羊角屑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花蛇肉2兩(酒浸,炙微黃),白附子1兩(炮裂),當歸1兩(銼,微炒),乾蠍1兩(微炒),薏苡仁3分,檳榔半兩,牛膝1兩(去苗),芎藭1兩,牛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别研如膏),防風3分(去蘆頭),酸棗仁1兩(微炒)。 主治:刺風。遍身如針刺,肩背四肢拘急,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