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膚子散中包含地膚子,主要原因如下:
- 主治功效: 地膚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的功效。其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蕁麻疹等皮膚病,以及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症。地膚子散亦針對此類病症,因此加入地膚子作為主要藥材。
- 藥理作用: 地膚子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皁苷、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這些藥理作用與地膚子散治療皮膚病的功效相符,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地膚子散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瞿麥性甘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地膚子散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病症,瞿麥的利水作用可將濕熱排出體外,有助於消腫止痛。
- 涼血止血: 瞿麥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破潰、出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地膚子散中加入瞿麥,可以協同地膚子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膚子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 地膚子散以清熱利濕為主,冬葵子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地膚子、滑石等協同作用,加強清熱利濕之效。
- 潤腸通便: 冬葵子亦能潤腸通便,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便祕,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改善患者的排泄功能。
地膚子散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用以協調方劑整體作用。
地膚子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知母性寒,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腎火,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
方中地膚子、苦參、黃柏等藥物以清熱燥濕為主,知母的加入則可以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陰,同時滋陰降火,使清熱瀉火之功更為溫和,更能有效地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
地膚子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膚子本身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而黃芩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疾患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此外,黃芩還能涼血止血,與地膚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抑制皮膚炎症反應,減少瘙癢和出血。因此,黃芩的加入,可以提升地膚子散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地膚子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地膚子散主治風熱瘡瘍、濕疹瘙癢等症,而升麻性寒,善於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配合地膚子等藥物,更能增強療效。
- 升陽舉陷,利水消腫: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能利水消腫,配合地膚子散中其他利水消腫藥物,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消退腫脹,緩解皮膚炎症。
地膚子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能通利水道,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配合地膚子清熱利濕,可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水腫等症。
- 通經活絡: 木通還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濕熱瘀阻引起的疼痛,配合地膚子清熱解毒,可改善皮膚炎症,達到止癢消腫之效。
地膚子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熱通便: 地膚子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等。大黃苦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腸胃積熱,並使濕熱之邪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皮膚病的消退。
因此,大黃的加入,不僅能幫助地膚子散清熱解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膚子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地膚子散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為主,而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其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配合地膚子等藥物,增強利水滲濕之力,進一步消腫止癢。
- 健脾益腎:豬苓不僅利水滲濕,還能健脾益腎。地膚子散中常加入其他利水藥物,可能造成脾腎虛弱,而豬苓能補脾益腎,有助於減輕利水藥物對脾腎的損害,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地膚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地膚子散主要用於治療與熱相關的小便不利症狀。古代典籍中出現了多個地膚子散的配方,但核心藥物均包含地膚子。
治療原理分析:
地膚子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清熱利濕、通淋利尿理論。
- **清熱:**方中黃芩、大黃能清熱燥濕、清熱涼血;知母滋陰降火;這些藥物皆能針對「熱」的病因。
- **利濕:**地膚子、瞿麥、豬苓、木通皆能利尿消腫、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濕熱之邪通過小便排出。
- **通淋:**冬葵子潤腸通便,有助於排便通暢,進而減輕膀胱壓力;木通、大黃能利尿排石、導滯下氣,促進小便排出。
- **解表疏風:**升麻能發汗解表、疏風散熱,有助於將表邪排出,防止熱邪入裡。
古文內容分析:
- 《聖濟總錄》記載了多個以地膚子為主的方劑,分別用於治療痔疾、柔風肢體弛緩、風熱面赤腫痛、目腫赤痛等。其中也提到「治小兒積熱,小便不通」的地膚子散,突出了地膚子利尿通淋的功效。
- 《仁齋直指方論》和《古今醫統大全》均記載地膚子散用於治療「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遂成淋病,小便赤澀,數起少出」,說明地膚子散可以針對體虛、熱結下焦引起的淋病。
- 《幼幼新書》引用《聖惠》中「治小兒積熱,小便不通」的地膚子散,進一步佐證了該方劑在兒科中的應用。
- 《太平聖惠方》中關於「明目地膚子散」和「補肝地膚子散」的記載,展示了地膚子除了利尿通淋外,還可能有明目、補肝的功效。另外還載明了「治小兒積熱。小便不通。地膚子散方。」,更證實了其能治療小兒積熱所導致的小便不通。
- 《玉機微義》中提到「濟生地膚子散治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遂成淋病小便赤澀數起少出」的記載,其中配方包含豬苓、地膚子、知母、黃芩等,與地膚子散組成類似,同樣針對熱結下焦的淋病。
綜合分析:
地膚子散是一個以清熱利濕、通淋利尿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它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針對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的病機,達到清熱、利濕、通淋的效果。從古文記載來看,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積熱、小便不通,以及與熱相關的淋病等症狀。此外,部分文獻也提到了地膚子在治療痔疾、風熱病、眼疾等方面的應用,顯示了其更廣泛的藥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地膚子(新瓦上焙乾)。
上為散。
每服3錢匕,用陳粟米飲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膚子散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消腫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膚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地膚子(新瓦上焙乾)。 主治:痔疾。
地膚子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地膚子1兩,枸杞子1兩,營實1兩。 主治:眼熱目暗。
地膚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地膚子(炒)2兩,紫葛(銼)1兩半,白頭翁(銼,炒)1兩。 主治:柔風。肢體弛緩不收,裏急不能仰息,兼治婦人産後中風。
地膚子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地膚子半兩,瞿麥半兩,冬葵子半兩,知母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木通(銼)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豬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小兒積熱,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