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賊榮皮湯

木賊榮皮湯

MU ZEI RONG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浙江中醫雜誌》(1983;6:257)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21%
胃經 14%
肺經 14%
膀胱經 13%
膽經 7%
腎經 6%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賊榮皮湯中包含木賊,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利濕: 木賊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止血生肌的功效。其能清泄肺熱,利尿通淋,對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止血生肌: 木賊還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能有效治療外傷出血、皮膚潰瘍、燒傷燙傷等。

因此,木賊在木賊榮皮湯中起着清熱利濕、止血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木賊榮皮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木賊榮皮湯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麻黃的宣肺作用,能幫助肺氣宣通,利於痰液排出,改善氣喘症狀。
  2. 配合木賊榮皮:木賊榮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效。麻黃的溫性可以中和木賊榮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也能增強其宣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協調。

木賊榮皮湯中加入紫荊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紫荊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清熱解毒,利濕通便: 紫荊皮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利濕,通利大便,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木賊榮皮湯中加入紫荊皮,可綜合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進一步增強湯劑的療效。

木賊榮皮湯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殺蟲止癢: 白癬皮性寒涼,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感染,治療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
  2. 清熱解毒: 白癬皮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發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木賊榮皮湯加入白癬皮,能有效針對皮膚真菌感染和熱毒蘊結引發的皮膚病,起到殺蟲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賊榮皮湯」方劑中加入「地膚子」,主要是針對其 清熱利濕、涼血止癢 的功效。

地膚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木賊榮皮湯本身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為目的,加入地膚子可以加強其清熱利濕的作用,同時也能減輕皮膚瘙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木賊榮皮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木賊榮皮湯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可以祛除體內濕氣,並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2. 祛風止痛:蒼朮除了燥濕健脾外,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濕邪阻滯經絡,容易導致疼痛,蒼朮可以祛除濕邪,並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蒼朮的加入可以加強木賊榮皮湯的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使其更好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筋骨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賊榮皮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松皮癬」(類似現代之牛皮癬)、「鵝掌風」(手部濕疹或手癬)、「灰指(趾)甲」(甲癬),皆屬皮膚頑疾,以皮膚粗糙、脫屑、瘙癢、增厚或浸淫流水為主要表現。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濕熱邪鬱於肌膚,或血虛風燥、經絡瘀滯所致。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

  • 木賊(15克):
    性平味甘苦,傳統用於疏風散濕、清熱退翳(眼科),但其質輕上行,能透達皮膚腠理,尤善祛風止癢。現代藥理顯示其含矽酸鹽,可收斂瘡面,減少滲出。
  • 麻黃(12克):
    辛溫發散,開宣肺氣以通毛竅,兼能「發鬱火」而透熱外出。減量用於熱證(如皮損焮紅),防其過溫助火。
  • 紫荊皮(12克):
    苦平,活血行氣、解毒消腫,為治癬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活血消腫,治風濕癬疥」。

2. 輔助藥物

  • 白鮮皮(12克):
    苦寒,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擅治濕熱瘡瘍、皮膚瘙癢。
  • 地膚子(12克):
    甘苦寒,利尿清濕,使濕熱從小便出,外用則滲濕止癢。
  • 蒼朮(20克):
    辛香燥烈,健脾燥濕,內祛中焦濕濁,外除肌表濕邪,為風濕夾濕證之要藥。

3. 加減邏輯

  • 銀花、連翹、山梔
    針對熱毒瘡面,清熱解毒,防感染擴散。
  • 苦參
    加強燥濕之力,尤適滲出多者。
  • 石南葉、白芥子、赤芍
    石南葉祛風通絡,白芥子化痰散結,赤芍涼血活血,用於熱瘀互結之紅腫。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祛風除濕為主,清熱活血為輔」,契合中醫「癬由風濕熱鬱」之病機:

  1. 透表祛邪
    麻黃開腠理,木賊透達皮表,共驅外襲風濕。
  2. 燥濕止癢
    蒼朮、白鮮皮、地膚子內外分消濕濁,減少滲出。
  3. 調血解毒
    紫荊皮、赤芍活血涼血,改善局部瘀熱;銀花、連翹防毒鬱化膿。
  4. 外治重點
    煎湯外洗時,藥物直接作用患處,木賊、紫荊皮加量以增強收斂殺蟲之效,輔以熱力熏蒸,促進血行與藥力滲透。

臨床驗證舉隅

案例中患者因「汗出入水」,濕熱內閉,發為松皮癬。內服加白芥子(化痰軟堅)、赤芍(涼血散瘀),外洗加重木賊、紫荊皮(20克),既符合「內清外透」之法,亦體現「藥隨證變」之靈活,故獲顯效。

傳統服藥法


木賊15克,麻黃12克,紫荊皮12克,白鮮皮12克,地膚子12克,蒼朮20克。
有瘡面者,加銀花1-5克,連翹、生山梔各1-2克;浸淫流水、滲出較多者,加苦參1-2克;搔癢重者,於外洗方中加石南葉10克;皮損焮紅、腫痛者,麻黃減至10克以下,加白芥子、石楠葉、赤芍各10
內服時,煎沸後再煎10分鐘,切勿久煎;外洗時,煎沸後再煎15~20分鐘左右,過濾,待不灼手時,乘熱熏洗15分鐘以上,手足癬要浸沒患處,時間越長越好。每日洗2-3次。
牛皮癬:王某某,男,24歲。汗出時入水游泳,夜間即感皮膚瘙癢,全身及兩手背漸起紅色丘疹,繼則皮損大如鈕扣,小如黃豆,爾後雲集成片,搔之脫屑,迭起選出,皮損處有手抓痕,伴少量出血。手背部皮膚增厚、角化,呈灰褐色,狀如蟾皮,皮損較它處為甚。確診為牛皮癬(中醫診為松皮癬)。予上方加白芥子、赤芍各10克內服;加木賊、紫荊皮均至20克外洗。連治兩周獲痊,膚色一如常人。迄今四年來未曾復發,即食刺激性食物、飲酒或游泳後亦無異樣感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手)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木賊榮皮湯,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3;6:257)。 組成:木賊15g,麻黃12g,紫荊皮12g,白鮮皮12g,地膚子12g,蒼朮20g。 主治:松皮癬、鵝掌風,灰指(趾)甲。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