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黃二子煎方中加入牡蠣,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其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的作用,可平息肝陽上亢,緩解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牡蠣亦有軟堅散結之效,能化解乳房腫塊、癭瘤等病症。
- 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牡蠣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熱病、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此外,牡蠣亦可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與二子煎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牡黃二子煎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以其瀉熱通便,清泄脾胃積熱,並引導其他藥物向下行散,促進藥效發揮。
- 活血化瘀:大黃亦能活血化瘀,散瘀消腫。方中利用其活血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改善肝膽氣機鬱滯,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肝膽疾病引起的症狀。
總而言之,大黃在牡黃二子煎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劑「牡黃二子煎」的組成中,包含地膚子,是因為地膚子具有清熱解毒和利濕的作用。地膚子能夠幫助排除體內的濕熱,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癬痕和濕疹。其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幫助方劑改善皮膚病症。地膚子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濕熱症狀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牡黃二子煎」的組成中,包含蛇床子,是因為蛇床子具有清熱燥濕和殺蟲的作用。蛇床子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其主要作用是清熱燥濕,幫助方劑改善皮膚病症。蛇床子的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皮膚病方面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牡黃二子煎」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足癬」(俗稱「香港腳」),屬中醫「腳濕氣」、「濕瘡」範疇。古代認為足癬多由濕熱下注、感染蟲毒(真菌)所致,發病表現為足部起水疱、糜爛、滲液、瘙癢,甚或皸裂脫屑。此方以外洗濕敷之法,直接作用患處,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二、組成藥物及邏輯推理
煅牡蠣(31克)
- 性味:鹹澀,微寒。
- 功效:煅後質地收斂,長於燥濕斂瘡,減少患處滲液,促進瘡面癒合。
- 方解:針對足癬濕爛滲出之症,收濕止癢。
大黃(31克)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化瘀,外用可抑制真菌繁殖,緩解紅腫熱癢。
- 方解:清泄局部濕熱毒邪,改善足癬發炎狀態。
地膚子(31克)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尤善治皮膚濕疹瘙癢。
- 方解:協同加強除濕止癢之力,針對瘙癢症狀。
蛇床子(31克)
- 性味:辛苦溫,有小毒。
- 功效:燥濕殺蟲、溫腎祛風,為外用治癬、疥瘡要藥。
- 方解:直接抑制真菌(殺蟲),改善局部潮濕環境。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核心:
- 煅牡蠣+大黃:一收一清,減少滲出並清熱解毒,奠定消炎基礎。
- 地膚子+蛇床子:祛風止癢與殺蟲並行,標本兼顧。
- 全方寒溫並用(大黃、地膚子偏寒;蛇床子偏溫),避免過寒傷皮,亦能溫通局部氣血,促進藥效滲透。
- 現代藥理推測:方中藥物(如大黃、蛇床子)含揮發油、蒽醌類成分,可能具抗真菌及抗炎作用,符合足癬治療需求。
傳統服藥法
煅牡蠣31克,大黃31克,地膚子31克,蛇床子31克。
加水2升,煎至1升,浸洗再濕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長期服用可引起大便乾燥,應注意適當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牡黃二子煎,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煅牡蠣31g,大黃31g,地膚子31g,蛇床子31g。 主治:足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