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狂湯

瀉狂湯

XIE K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膽經 9%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5%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狂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狂症多由熱毒上攻,神志不清所致,大黃可清泄上焦熱毒,使神志清醒,恢復正常。
  2. 通腑導滯: 大黃能通便排泄,對於因熱毒壅滯於腸胃,導致神志昏迷的患者,大黃可通腑導滯,使熱毒隨糞便排出,緩解症狀。

因此,瀉狂湯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清熱解毒,通腑導滯,達到治療狂症的效果。

瀉狂湯中加入牡蠣,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軟堅散結之效。狂躁症常因心神不寧,肝陽上亢而起,牡蠣能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緩解患者的狂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牡蠣也能軟堅散結,對於一些因肝氣鬱結、痰濁凝滯導致的狂躁,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瀉狂湯中加入牡蠣,旨在通過其鎮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治療狂躁症,達到平心靜氣、神志清醒的目的。

瀉狂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狂躁症多因心火熾盛、神志失常而起,黃連可清心火、降心熱,使神志寧靜,達到安神止狂的效果。

2. 抑制興奮: 黃連具有抑制中樞神經興奮的作用,可緩解躁狂症患者的興奮、易怒、失眠等症狀,使患者情緒穩定,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狂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瀉狂湯主治「傷寒發狂,便結」,屬中醫熱病範疇。其核心病機為邪熱內熾、痰火擾神兼腑實不通。此方針對以下證候特點:

  1. 陽明腑實:便結為燥熱內結、腑氣不通之象
  2. 痰火擾神:發狂多因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交結上擾神明
  3. 肝膽鬱火:狂躁易怒提示肝經火旺,可能伴見目赤、譫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君藥

    • 生大黃(3錢):苦寒沉降,直折陽明實火,通腑瀉熱,使熱邪從下而出(「釜底抽薪」法)。兼能活血化瘀,防熱與血結。
  2. 臣藥

    • 青尤齒(即青黛,3錢):清肝瀉火,涼血解毒。針對肝經鬱火所致狂躁,與黃連協同清心肝之火。
    • 煅牡蠣(3錢):潛陽鎮驚,化痰軟堅。既鎮肝陽上亢之狂躁,又化熱灼津液所生之痰。
  3. 佐使藥

    • 炒蜀漆(1錢):劫痰截瘧,攻逐頑痰。此處用於破除膠結之痰熱,開竅醒神(需注意此藥現代已少用)。
    • 小川連(5分):清心瀉火,解毒除煩,引諸藥入心經以安神志。

配伍特點

  • 瀉火與化痰並重:大黃、黃連瀉實火,牡蠣、蜀漆化痰結,標本兼治。
  • 通腑與鎮驚同施:大黃通腑泄熱治本,牡蠣、青黛鎮驚治標。
  • 苦寒佐以鹹寒:黃連、大黃苦寒瀉火,牡蠣鹹寒軟堅,防苦燥傷陰。

治療原理推演

  1. 瀉火存陰:通過大黃通腑、黃連清心,解除熱邪對陰液的耗傷。
  2. 痰火並治:蜀漆攻痰、牡蠣化痰,切斷痰火相搏之病機。
  3. 肝心同調:青黛清肝火,黃連瀉心火,防「母病及子」之傳變。
  4. 給邪出路:大黃導熱從大便出,青黛部分成分可從小便泄熱。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原則,以瀉實火、化痰熱為核心,適用於熱邪熾盛、痰火擾神之急性狂證,其組方思路與《傷寒論》瀉心湯類方有異曲同工之妙,唯更側重於痰熱交結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3錢,青尤齒3錢,煅牡蠣3錢,炒蜀漆1錢,小川連5分。
瀉實火,劫驚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用。
  • 本方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瀉狂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大黃3錢,青尤齒3錢,煅牡蠣3錢,炒蜀漆1錢,小川連5分。 主治:瀉實火,劫驚痰。主治:傷寒發狂,便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