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大黃湯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抑制大黃瀉下過度: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導致腸胃虛寒、腹瀉不止。牡蠣性微寒,味鹹,具有收斂、鎮靜的作用,能緩解大黃的瀉下過度,避免損傷脾胃。
2. 改善腹痛、腹脹: 牡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大黃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牡蠣大黃湯中加入大黃,是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與牡蠣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通便之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在牡蠣大黃湯中,大黃主要作用於熱毒蘊結腸胃,導致便祕、腹脹、口苦、煩躁等症狀。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毒素,解除腸胃熱結,使患者排便通暢,緩解便祕和腹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牡蠣大黃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牡蠣大黃湯」主治3-5歲小兒因感受溫濕之氣,邪氣侵襲膀胱,導致陰莖及陰囊浮腫疼痛。此方特別適用於膀胱氣化失常,濕熱鬱滯下焦,引起局部浮腫疼痛的病證。服藥後能促進邪氣排出,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 牡蠣:味鹹性微寒,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利水消腫之效。針對局部浮腫,能促進水濕排出,緩解腫脹。
- 木香:辛苦溫,入脾、胃、大腸經,善於行氣止痛、調暢氣機。在此方中用於疏通下焦氣滯,緩解因氣滯導致的水濕停聚疼痛。
- 大黃(煨):苦寒,入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經炮製後瀉下力減緩但仍具通腑導滯、清熱除濕之效。幫助排除體內濕熱之邪。
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大黃清瀉濕熱以治其標,牡蠣消腫軟堅以治局部症狀,木香行氣解鬱以調暢氣機防復發。
- 祛邪通路:三藥合用,通過通利二便的方式,為濕熱之邪開闢外出之路,使邪有出路則腫痛自消。
- 緩急相濟:煨大黃與木香配合,既能通下又不致過傷正氣;牡蠣之收斂可制約大黃之瀉下太過。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調氣機、利濕消腫」為基本治療原則。當濕熱之邪客於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停聚於陰部時:
- 大黃通腑泄熱,清除內蘊之濕熱
- 牡蠣軟堅利水,直接作用於浮腫部位
- 木香行氣化濕,促進氣機通暢
共同作用使濕熱得清,氣機得暢,則浮腫疼痛自除。服藥方法強調清晨空腹服用,符合「朝則人氣升」的生理特點,有利於藥力直達下焦病所。
傳統服藥法
牡蠣、木香、大黃(煨)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7分,春、夏露溻1宿,冬月於暖處放1宿,於雞鳴時空心服之。快利2-3行,便勿服。
婦人重身者,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大黃湯,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牡蠣、木香、大黃(煨)各等分。 主治:瘡疽,大小便秘。
牡蠣大黃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大黃(銼碎,酒浸濕紙包煨)2錢5分,牡蠣2錢5分(火煅),甘草1錢,瓜蔞1個(去皮)。 主治:便毒。
牡蠣大黃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牡蠣1兩(用熟黃泥包裹夾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大黃(紙裹,水浸透,炮過候冷)1兩。 主治:3-5歲小兒,感受溫濕之氣,侵襲膀胱,致陰莖膚囊浮腫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