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消散

WA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10%
小腸經 10%
三焦經 10%
腎經 9%
心包經 6%
心經 6%
膽經 5%
肺經 4%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外消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黃味苦寒,性瀉下,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癰疽、疔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腫毒,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大黃還能通腑泄熱,引熱下行,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外消散的作用。

方劑「外消散」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牡蠣性寒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外消散方主要用於治療外科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等,牡蠣能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潛陽,降火生津:牡蠣具有滋陰潛陽、降火生津的作用。外消散方中往往加入其他燥熱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牡蠣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燥熱之性,防止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並有助於改善患者口乾舌燥等症狀。

外消散方劑中含有芒硝,主要是因為芒硝具有以下兩項特性:

  1. 消腫止痛: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膿腫、瘀血等症狀,可起到消散瘀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2. 引藥外散: 芒硝性滑利,能引導藥物外散,促進藥力透達病竈,加速消腫止痛。在消散方劑中,芒硝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高藥效,更快速地消除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外消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便排毒。
  • 牡蠣:平肝安神,軟堅散結,滋陰補腎。
  • 芒硝:清熱瀉火,潤燥軟堅,解毒排膿。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外消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兒科病症:

  1. 嬰兒臍突:初生嬰兒旬日之外出現臍部突出,或伴有疼痛啼哭。多因出生時結紮臍帶不緊,穢水侵入所致。
  2. 小兒陰囊、陰戶浮腫:小兒因感受濕熱之邪,導致陰器、膚囊浮腫,或伴有赤腫疼痛。
  3. 風毒腫核:驚風之後,風毒之邪隨氣血運行,蓄積於皮膚,形成頑固腫核,多發於腮頰、耳根、骨節等處。
  4. 肉瘤、血瘤、粉瘤: 濕熱內生,而外敷於瘤處。

治療原理:

「外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法則。

  • 清熱解毒:方中大黃、芒硝均為苦寒之品,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排膿的功效。大黃還能通便排毒,將體內濕熱之邪通過大便排出體外。芒硝則能潤燥軟堅,有助於消散腫塊。
  •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使腫塊軟化消散。牡蠣還能平肝安神,對於因驚風引起的風毒腫核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外用特點

「外消散」的用藥特點在於「外用」。古文記載多種用法都為外敷:

  1. 田螺水調敷:將藥末與田螺浸泡過的水調和,塗敷於患處。田螺水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與藥末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
  2. 醋調敷:將藥末與醋調和,塗敷於患處。醋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也有助於增強藥效。

綜合分析:

「外消散」是一個以外用為主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兒科的臍突、陰囊陰戶浮腫、風毒腫核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作用,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炎症消散的目的。 「外消散」是一個以外用為主的,治療兒科病症和外科瘡瘍腫毒的方劑,特別是對於嬰兒臍突和小兒陰囊浮腫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半兩,牡蠣(用熟黃泥包裹,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半兩,樸消2錢。
上前二味銼焙為末,仍入樸消,乳鉢內同杵勻,抄1錢或2錢,取田螺3枚淨洗,再以水半碗活過一宿,去螺用水。
調塗腫處。即消。
治陰器膚囊腫,車前子煎湯調上藥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大黃,有瀉下作用,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用。
  • 本方含有芒硝,有滑利作用,不宜與其他滑利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外消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大黃半兩,牡蠣(用熟黃泥包裹,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半兩,朴消2錢。 主治:嬰孩初出,旬日外臍突,或痛或不痛,痛則啼聲不已;小兒感溫熱相搏,致陰器膚囊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