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膏
WAI F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膽經 5%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外敷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外敷可有效消炎止痛,對於因濕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 抑菌止癢: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抑菌抗炎的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並有效止癢消腫,緩解皮膚瘙癢症狀。
中藥方劑外敷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炎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外敷可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代謝,減輕瘀血腫痛。對於外傷、燒傷、燙傷等引起的瘀血腫痛,外敷大黃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外敷膏」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本方劑主要由以下藥材組成:
- 黃連: 清熱燥濕、消炎止痛。
- 大黃: 通便解毒、活血化瘀。
- 鼠糞(炒): (《聖濟總錄》中記載,功效未詳細描述,但一般具有消積化滯之效。)
古籍記載與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此方劑用於治療「產後乳腫熱痛」及「產後乳結核,及初結作癰」。古籍中明確指出,使用方法為將藥材搗為細末,用醋或米糊調成糊狀,敷於患處,並強調需頻繁更換,每次更換前先以熱蔥湯清洗患處。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產後乳腫熱痛往往與局部熱毒壅盛有關,黃連能有效清除熱邪,緩解腫脹疼痛。
- 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散結的功效。產後乳汁鬱積、血瘀往往導致乳房結核、腫痛。大黃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滯,從而達到散結消腫的目的。
- 消積化滯,輔助治療: 鼠糞(炒)在此方中,可能具有消積化滯的作用,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
- 外敷給藥,直達病灶: 本方劑採用外敷的方式給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可以更快地發揮療效。
- 蔥湯清洗,增強療效: 每次換藥前用熱蔥湯清洗患處,熱蔥湯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清潔患處,利於藥物吸收。
綜合來看,本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並配合外敷給藥和蔥湯清洗,達到治療產後乳腫熱痛、乳結核及初期乳癰的目的。此方劑屬於針對局部症狀的對症治療,旨在改善患處的局部病理狀態,促進炎症消退,腫塊消散。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3分,大黃(生)半兩,鼠糞(炒)半兩。
上為末,用米糊調。
敷乳四邊,頻易之,每易先用熱蔥湯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外敷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黃連(去須)3分,大黃(生)半兩,鼠糞(炒)半兩。 主治:産後乳腫熱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