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將軍丸

鎮國將軍丸

ZHEN GUO JIANG JU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膽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國將軍丸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該方劑主要針對熱毒蘊結,腸胃濕熱所致的病症,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清除腸道積熱,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亦有活血化瘀功效,大黃的加入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

因此,大黃的加入對於鎮國將軍丸的治療效果起到關鍵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熱毒蘊結、腸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

鎮國將軍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之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心火、瀉胃火、降肝火的作用。其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胃脘灼熱、肝火上炎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鎮國將軍丸中加入黃連,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鎮國將軍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痢疾」,且針對不同證型有明確配伍用法:

  1. 白痢(偏寒濕):以吳茱萸煎湯送服,取其溫中止瀉之效。
  2. 赤痢(偏濕熱):以黃連煎湯送服,加強清熱燥濕之功。
  3. 赤白痢(寒熱錯雜):吳茱萸與黃連同煎送服,寒熱並調。

古代醫家設計此方時,注重「分型施治」與「製法精細」,透過不同輔料炮製大黃,調節其藥性,並以半生半熟之丸劑配伍,兼顧攻邪與固護正氣。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錦紋大黃

  • 生用(半生丸):瀉下攻積、清熱解毒,直接祛除腸道濕熱積滯。
  • 製用(半熟丸):經蒸曬後緩和瀉下之性,轉為消積導滯,避免傷正。

2. 輔料炮製邏輯

大黃分四製,賦予其不同藥理走向:

  • 黃連製:黃連苦寒清熱,協同大黃增強治「赤痢」(濕熱)之效。
  • 吳茱萸製:吳茱萸辛溫,制大黃寒性,適合「白痢」(寒濕)之腹痛裡急。
  • 人乳製:人乳甘潤,緩和大黃峻烈之性,兼顧養陰護胃。
  • 童便製:童便鹹寒降火,助大黃清熱化瘀,適合瘀熱互結之痢疾。

3. 酒糊為丸

酒性溫通,可助藥力散行,同時平衡大黃寒涼之弊。

4. 半生半熟配伍

  • 生者:急攻邪實,清瀉腸熱。
  • 熟者:緩調脾胃,防瀉過傷正。
    二者合用,體現「攻補兼施」思維,適合痢疾虛實夾雜之證。

三、治療機轉推演

  1. 針對濕熱痢:大黃與黃連協同清熱燥濕,通因通用,祛除腸道積滯。
  2. 針對寒濕痢:吳茱萸溫中化濕,制約大黃寒性,避免過傷脾陽。
  3. 調和寒熱:赤白痢兼見寒熱,吳茱萸與黃連共煎,辛開苦降,恢復腸道氣機。
  4. 保護正氣:人乳、童便製及蒸曬工藝,減緩大黃峻烈,使祛邪不傷陰。

此方巧妙結合「藥物配伍」與「炮製工藝」,通過多層次調控大黃藥性,適應痢疾不同證型,展現中醫「同病異治」與「藥隨證變」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1斤(切薄片、分作四處,1分用川黃連1兩,去毛、切片,水浸汁,拌大黃同炒乾為度;1分用吳茱萸1兩,去梗,用水泡成汁,拌大黃同炒乾為度;1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黃,炒乾為度;1分用童便浸大黃,炒乾為度)。
上四分共合一處,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將一半三蒸三曬,將一半曬乾,各包聽用。
每服半生半熟30丸,白痢,用吳茱萸煎湯送下;赤痢,用黃連煎湯送下;赤白痢,用吳茱萸黃連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國將軍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錦紋大黃1斤(切薄片、分作4處,1分用川黃連1兩,去毛、切片,水浸汁,拌大黃同炒乾爲度;1分用吳茱萸1兩,去梗,用水泡成汁,拌大黃同炒乾爲度;1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黃,炒乾爲度;1分用童便浸大黃,炒乾爲度)。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