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黃耆湯」方劑中含有「黃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升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對於體虛易感風寒者,可藉由黃耆補氣,提升抵抗力。
- 託毒生肌: 黃耆亦具生肌之力,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對於瘡瘍腫毒,可搭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輔助清熱排毒,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加減黃耆湯」中加入黃耆,旨在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以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加減黃耆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同功: 黨參與黃耆皆屬補氣藥,性質平和,能益氣生津、健脾養胃。兩者合用,可增強補氣之力,使補氣作用更加顯著。
- 相輔相成: 黃耆偏於補氣固表,黨參則偏於益氣生津。黨參的加入,可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補氣效果更溫和,並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津兩傷等症狀。
因此,加減黃耆湯中加入黨參,不僅能增強補氣效果,還能使其補氣作用更全面、更溫和,更符合臨牀應用需求。
加減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和,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黃耆性溫,甘,入脾、肺經,補氣升陽。甘草與黃耆搭配,可以協調黃耆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熱而傷陰,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補氣作用: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與黃耆相輔相成,可以共同增強補氣效果,對於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作用。同時,甘草還能提高黃耆的抗疲勞、抗氧化作用,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
「加減黃耆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黃耆性溫,偏於補氣,而陳皮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運行通暢,協同黃耆補氣而不滯,使補氣功效更顯著。
- 調和藥性:黃耆味甘,性溫,久服易滋膩,陳皮辛溫,能化濕解膩,避免黃耆補氣過度而導致濕痰停滯,使藥性更平和,利於脾胃運化。
因此,陳皮在「加減黃耆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協助黃耆補氣,又能防止其滋膩,使藥效更佳。
加減黃耆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蔓荊子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可針對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起到輔助黃芪增強解表功效的作用。
- 通鼻竅,利頭目: 蔓荊子能通鼻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邪毒上犯引起的頭昏腦脹、目眩耳鳴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黃芪增強扶正固本之效,改善患者整體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黃耆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胞虛如球」,亦稱「脾虛如球」。其特徵為 胞瞼(眼瞼)虛浮腫脹,形如懸球,按之柔軟無硬結,初期 無明顯紅熱痛癢,但伴隨脾虛中氣不足之象(如肢體乏力、食少便溏)。
病機核心: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眼瞼屬「肉輪」,由脾所主。脾虛則水濕失運,停聚胞瞼,形成虛浮腫脹;中氣不足則升舉無力,故眼瞼下垂;若久病虛熱上浮或夾風邪,可能出現微紅微癢,但本質仍以 脾虛濕滯 為本。經典辨證:
- 脾虛濕盛型:眼瞼浮腫、四肢倦怠、舌淡脈弱。
- 兼風邪:微癢,加防風祛風。
- 虛熱上浮:胞瞼微紅,加白茅根清熱利濕。
- 肺脾兩虛(母病及子):白睛淡赤,加地骨皮清肺虛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本方以 補中益氣、健脾除濕 為總則,結構可分三層:
(1)補氣健脾:黃耆、黨參、白朮、甘草
- 黃耆(君藥):大補脾肺之氣,升陽舉陷,助水濕代謝。
- 黨參:輔助黃耆補中益氣,但用量輕(1.5克),防過補滯氣。
- 炒白朮:健脾燥濕,直接針對脾虛濕停。
- 甘草:調和諸藥,助補脾益氣。
(2)理氣化濕:陳皮、蔓荊子
- 陳皮:量輕(1.5-3克)以理氣醒脾,助運化濕濁。
- 蔓荊子:輕清上浮,傳統用於「升發清陽」,引藥上行至頭目,兼緩眼瞼下垂。
(3)隨證加減
- 防風:風邪致癢時,祛風勝濕。
- 白茅根:虛熱上浮時,導濕熱下行。
- 地骨皮:肺虛熱時,清泄兼顧脾肺。
2. 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
- 治本:補益脾氣(黃耆、黨參、白朮)從根源改善水濕運化。
- 治標:輕用陳皮、蔓荊子理氣升清,緩解局部腫脹。
- 結合臟腑生剋:
脾虛易累及肺(土不生金),故加地骨皮清肺;若濕重(如案例中便溏),加車前子、茯苓加強利濕,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3. 劑量特點
- 補氣為主:黃耆、白朮用量較大(9克),奠定補益基礎。
- 輔藥輕靈:陳皮、蔓荊子量小(1.5-3克),避免耗氣或過燥。
三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 「益氣升陽、健脾滲濕」 之法,針對 脾虛氣陷、水濕上泛 之眼瞼浮腫。其組方邏輯嚴謹,補而不滯,輕清與甘溫並行,既能扶正,又能隨證調節虛、濕、熱、風之兼夾,堪為治療「胞虛如球」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黃耆9克,黨參1.5克,炒白朮9克,甘草6克,陳皮1.5克,蔓荊子3克。
若兼風邪,胞臉微癢者,可加防風3克,以祛風除濕;若為虛熱上浮,胞瞼微紅微痛者,可加茅根15克導濕熱下行;若母病及子,白睛稍赤,而結眵稀薄者,當加骨皮6克,以除肺中之虛熱。
補中益氣,健脾除濕。
目胞虛脹如球 管某,男,64歲。雙眼上胞浮腫2月余,不痛不癢,有重垂感,且兼四肢乏力,食少便溏。檢查,雙眼上胞虛浮如球,不紅不硬,按之綿軟,稍有下垂,脈虛弱,舌質淡,此為胞虛如球。給加減黃耆湯加車前子、茯苓各9克,增陳皮3克,服藥3劑。復診:胞腫稍輕,飲食增加,便溏己愈。又服上方23劑,諸症皆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孩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黃耆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黃耆9g,黨參1.5g,炒白朮9g,甘草6g,陳皮1.5g,蔓荊子3g。 主治:補中益氣,健脾除濕。主治:胞虛如球。初起不痛不癢,不熱不紅,胞瞼浮腫如懸球狀,舉臉無力,稍有下垂,按之綿軟,沒有硬結之處,有的可兼發癢,日久漸漸發紅,或覺胞瞼稍有脹痛,白睛淡赤,結眵稀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