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紫蘇葉能有效緩解。
- 和中調氣: 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和中調氣作用,能促進消化,緩解胃氣不舒、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在加味香蘇飲中加入紫蘇葉,可增強其解表散寒、和中調氣的功效,更能針對風寒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和胃: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的功效。方中因香蘇散寒化痰,但易傷脾胃,故加入陳皮以理氣和胃,避免傷脾,並促進藥效吸收。
- 降逆止嘔: 陳皮可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肺、脾胃虛弱所致的嘔吐,有輔助治療作用。香蘇飲中加入陳皮,可增強降逆止嘔的功效,使治療更加完善。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香附,主要是為了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積的功效,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香附還能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因此,香附在加味香蘇飲中,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作用。香蘇飲本身以疏散風寒為主,加入防風可以增強其疏風止咳之力,對於風寒犯肺、咳嗽痰多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香蘇,增強療效:香蘇辛溫,善於解表散寒,而防風亦能疏散風寒,兩者合用,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加味香蘇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荊芥能起到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作用。
- 配合香蘇,增強止咳化痰功效: 香蘇飲中以香蘇為君藥,主治風寒咳嗽,而荊芥則能協同香蘇,增強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並有助於化痰止咳。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咳化痰的作用。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鼻塞、流涕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加味香蘇飲本身主治風熱感冒,而蔓荊子的加入更能針對感冒所致的頭部不適進行治療。
- 通竅開鬱,和解表裏:蔓荊子具有通竅開鬱之效,能通利頭面、鼻竅,對於風寒束表、氣機鬱滯所致的頭昏腦脹、鼻塞不通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加味香蘇飲中加入蔓荊子,不僅可以疏散風熱,更能通暢氣機,使表裏和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川芎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香蘇飲本身主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加入川芎可增強其疏散風寒、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川芎還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頭痛、頭暈、胸悶等症狀。香蘇飲中加入川芎,可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加味香蘇飲中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香蘇飲中包含辛溫解表藥物,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可緩解這些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其更加平和。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脾胃的作用,可以加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升療效。香蘇飲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而脾胃虛弱者更容易感冒,甘草的補益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
加味香蘇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香蘇飲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加入生薑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生薑與香蘇、蘇葉等藥物相配,更能增強散寒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香蘇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加味香蘇飲由紫蘇葉、陳皮、香附、防風、荊芥、蔓荊子、川芎、甘草、生薑組成。各成分功效如下:
- 紫蘇葉: 散寒解表、行氣化痰。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香附: 疏肝解鬱、調經止痛。
- 防風: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荊芥: 疏散風熱、透疹消癢。
- 蔓荊子: 利水通淋、明目退翳。在加味香蘇飲中主要是疏散風熱,治療頭痛。
- 川芎: 活血行氣、開竅醒腦。在此主要為疏散風寒,治療頭痛。
- 甘草: 和中緩急、潤肺止咳。
- 生薑: 溫中散寒、行氣止嘔。
古代文獻記載的主治:
加味香蘇飲主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聲重,惡食嘔逆,咳嗽,或胸膈滿悶噯氣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和方劑組成分析,加味香蘇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疏散風寒,解表發汗: 方中紫蘇葉、防風、荊芥、生薑等藥物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驅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
理氣和中,化痰止咳: 陳皮、香附、甘草等藥物可以理氣和中,調理脾胃功能,並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感冒引起的脾胃不和、咳嗽痰多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疏風止痛: 方中蔓荊子、川芎等藥物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不同醫家觀點:
- 《丹臺玉案》 強調加味香蘇飲適用於風邪初起,並指出初期忌用茯苓,以免引邪入裡。同時也提到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
- 《慈幼便覽》 認為加味香蘇飲可治療小兒表熱,以及四時感冒,發熱惡寒等症狀,並提出元氣怯弱者可加人參、白朮。
- 《時方歌括》 則以歌訣形式概括了加味香蘇飲的組成和功效,並指出其「汗顧陰陽用頗奇」。
- 《時方妙用》 指出加味香蘇飲可代替一些溫病方劑,並提出其可治療寒凝氣滯導致的中脘痛。
- 《醫方簡義》 認為加味香蘇飲可治療太陰太陽合病,並詳細記載了其加減法,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例如頭痛加羌活、蔥;停食腹滿加山楂、神麯;喘咳加桔梗;嘔加薑半夏、川黃連;四時雜氣加蒼朮、藿香;口渴加知母、石膏。並指出其可治療冬溫,溫邪等症。
- 《濟世神驗良方》 指出加味香蘇飲可治療肺受風寒引起的鼻塞、咳嗽、頭痛等症狀。
- 《辨舌指南》 記載了加味香蘇飲的組成,並列舉了咳嗽、有痰、頭痛、傷風鼻塞等症狀的加減用藥。
- 《醫學見能》 指出加味香蘇飲可治療肺經受風寒引起的鼻流清涕、鼻塞等症狀。
- 《通俗內科學》 記載了加味香蘇飲的用法用量,並指出其可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
- 《醫學芻言》 指出加味香蘇飲可治療寒痰積氣導致的中脘痛。
- 《醫學實在易》 則記載了加味香蘇飲可代替桂枝湯、麻黃湯,並指出其治療感冒的功效。並記載了其可治療四時感冒風寒。
總結:
加味香蘇飲是一首經典的治療感冒的方劑,具有疏散風寒、解表發汗、理氣和中、化痰止咳、疏風止痛的功效。其應用廣泛,可治療多種感冒症狀,並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藥物。通過對不同醫家觀點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味香蘇飲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實用價值。其治療範圍也並不僅限於感冒,根據加減用藥,也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
傳統服藥法
川芎3錢, 紫蘇3錢, 羌活3錢, 防風3錢, 蒼朮3錢, 香附3錢, 甘草3錢, 荊芥3錢, 白芷3錢, 葛根1錢, 前胡1錢。
加蔥頭10枚,生薑3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疏風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體質虛弱、孕婦、小孩等人群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香蘇飲, 出處:《內科摘錄》卷一。 組成:蘇葉1錢半,陳皮1錢2分,香附1錢2分,防風1錢,荊芥1錢,蔓荊子1錢,川芎7分,甘草7分,生薑3片。 主治:時邪感冒,傷風傷寒,發熱,頭痛項強,鼻塞聲重。
加味香蘇飲, 出處:《玉案》卷二。 組成:川芎3錢,紫蘇3錢,羌活3錢,防風3錢,蒼朮3錢,香附3錢,甘草3錢,荊芥3錢,白芷3錢,葛根1錢,前胡1錢。 主治:傷風,風邪客於腠理,灑浙惡寒,噴嚏呵欠,頭疼發熱,類於傷寒,但見風寒即怕,亦不太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