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氣散方中包含川芎,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頭風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升氣散旨在升提陽氣,而氣血運行通暢則有助於陽氣上升,川芎行氣止痛之性,正好符合此方藥意。
- 開竅醒神: 川芎入肝經,能疏通經絡,改善頭部血液循環,對於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升氣散用於氣虛頭昏、神疲乏力,川芎開竅醒神之性,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升整體療效。
升氣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升氣散主治外感風寒,鼻塞不通,白芷能有效疏解風寒,打開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升提陽氣,助脾胃: 白芷亦能升提陽氣,有助脾胃運化。升氣散除治鼻塞外,亦可用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症。白芷的升陽作用,能促進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升氣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升氣散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不寧等症狀,香附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胸悶氣短,理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心悸不寧。
- 調理脾胃,健脾和胃:香附還具有調理脾胃、健脾和胃的功效。升氣散中加入香附,可以幫助脾胃運化,增強脾胃功能,從而改善氣滯血瘀所導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狀。
升氣散方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之效。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經,具發散風寒、行氣寬中之功。
升氣散為解表散寒、理氣止咳之方,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紫蘇葉加入方中,可助於驅散寒邪,宣通肺氣,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升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升氣散為補氣固表之劑,但氣虛易致脾虛,脾虛則運化失常,容易產生痰濕,影響氣機升發。陳皮加入能理氣健脾,助運化,使氣血運行通暢,補氣效果更佳。
-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氣虛上逆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嘔吐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升氣散主要治療氣虛外感,若患者兼有氣逆上衝,加入陳皮能起到降逆止嘔,緩解不適的作用。
升氣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開竅醒神: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升氣散用於治療痰濁矇蔽心神、神志不清的病症,水菖蒲有助於開竅醒神,使痰濁散去,恢復神志。
二、化痰止咳: 水菖蒲辛散溫通,能化痰止咳。升氣散中常配合其他化痰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共同作用,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總之,水菖蒲在升氣散中起到開竅醒神和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治療痰濁矇蔽心神、神志不清的病症。
升氣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益氣: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血潤燥之效。升氣散主要用於氣虛血弱之症,而當歸補血益氣,能扶正氣、助氣血運行,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升氣益陽之功效。
2. 調和藥性:升氣散中包含多味藥物,如黃芪、人參等,性較燥熱,而當歸則性溫和,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傷陰,更能發揮升氣散的整體療效。
升氣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升氣散主治肺氣不足,氣虛外感,以防風解表散寒,助肺氣上升,起到宣肺解表的作用。
-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升氣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共同作用,協調氣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目的。例如,防風與黃芪配伍,可增強黃芪補氣升陽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防風在升氣散中起到疏風解表、宣肺解表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增效,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升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升氣散為辛溫燥烈之劑,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使其藥效更平和、穩定。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物發揮更佳效果。例如,甘草可增強人參、黃芪的補氣作用,使升氣散補氣益肺之功更加顯著。
此外,甘草亦有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升氣散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升氣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理作用
升氣散由川芎、白芷、香附、紫蘇葉、陳皮、水菖蒲、當歸、防風、甘草等藥味組成。其藥理作用如下:
- 川芎: 活血行氣,疏通氣血,緩解疼痛。其辛溫走竄之性,能上達頭目,下行血海,具有活絡止痛之效。
- 白芷: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其辛溫香散之性,能祛散風寒邪氣,開通鼻竅,並可緩解頭面疼痛。
- 香附: 疏肝解鬱,調經止痛。能疏理肝氣,解開鬱滯,有助於氣機的暢達,同時可緩解婦科經期不適。
- 紫蘇葉: 解表散寒,理氣和胃。其辛溫芳香,能發散肌表之風寒,並能理順脾胃之氣,具有解表和中之效。
- 陳皮: 理氣健脾,化痰止咳。其辛溫苦燥,能行氣化濕,健運脾胃,並可化解痰濕,改善咳嗽。
- 水菖蒲: 開竅醒腦,化痰消癥。其辛溫芳香,能開通腦竅,使頭腦清醒,並可化解痰濁,散結消癥。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其甘溫潤澤,能滋養血液,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可調經止痛,對婦科疾患有良效。
- 防風: 祛風散寒,解表除溼。其辛溫散發,能祛散風寒濕邪,並可解表,使邪氣從汗而解。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其甘平和緩,能調和各藥的藥性,同時可補益氣機,緩解藥性之峻急。
古籍文獻佐證與分析
《御藥院方》記載,升氣散主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說明本方主要針對氣機升降失常,導致胸脅不適的病症。文獻中亦有類似組成的方劑,如「沉香檳榔散」,其作用也是理氣行滯,開胸解鬱,與升氣散的治療方向一致。
《景嶽全書》中提到,川芎性升散,氣虛者不宜多用,火浮於上而頭痛者也應忌用。這提示我們,升氣散雖然具有升提氣機的作用,但並非所有氣虛證都適用,需辨證論治,避免升散太過。
《醫學指歸》提到,川芎能補血潤燥,散瘀通經。這與升氣散中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相呼應,也說明其兼具活血和補血的作用,並非單純的升提之品。
治療原理
綜合來看,升氣散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疏理氣機: 本方以香附、紫蘇葉、陳皮、川芎等藥為主,共同疏理氣機,使氣機恢復正常的升降出入,解除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胸膈痞塞等症狀。
- 祛散邪氣: 方中白芷、紫蘇葉、防風等藥,具有祛風散寒,解表除濕的作用,可祛除導致氣機不暢的外邪。
- 活血止痛: 川芎、當歸能活血行氣,改善血液循環,可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 開竅醒腦: 水菖蒲的開竅醒腦作用,可改善因氣機鬱滯導致的頭暈、昏沉等症狀。
- 健脾化痰: 陳皮可健脾理氣,化解痰濕,改善因脾失健運導致的痰多等問題。
- 調和藥性: 甘草能調和諸藥,並可補益中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主治功效總結
升氣散主要針對氣機升降失常,導致的以下病症:
- 氣不升降: 氣機運行不暢,導致胸脅脹痛、胸膈痞塞、呼吸不暢等症狀。
- 九竅閉塞: 因氣機鬱滯導致的耳痛腫聾、耵聹底耳膿出等耳部疾病,或其他竅道閉塞不通的症狀。
- 頭暈頭痛: 因氣機不利,清陽不升,或氣滯血瘀導致的頭暈、頭痛。
- 婦科疾患: 因氣機鬱滯導致的月經不調,經痛等症狀。
- 痰濕內阻: 因脾失健運,痰濕內阻導致的痰多咳嗽等症狀。
升氣散以疏理氣機為核心,兼以祛邪、活血、開竅、健脾之效,使氣機暢達,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方雖有升散之性,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傳統服藥法
川芎、白芷、香附、紫蘇葉、陳皮、菖蒲、當歸、防風、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5錢,加生薑、蔥,水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五。 組成:川芎、白芷、香附、紫蘇葉、陳皮、菖蒲、當歸、防風、甘草各等分。 主治:氣不升降,九竅閉塞,耳痛腫聾,耵聹底耳膿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