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薔薇根膏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薔薇根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症,地骨皮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有效緩解皮膚炎症。
- 滋陰潤燥:地骨皮亦可滋陰潤燥,與薔薇根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
總體而言,地骨皮在薔薇根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有效增強其治療皮膚疾病的功效。
薔薇根膏中添加蔥白,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解毒消腫:蔥白性溫,具有解毒消腫、散寒通陽的作用。與薔薇根同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
- 促進血液循環:蔥白含有的揮發油,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至患處,發揮治療效果。同時,蔥白辛散溫通,可幫助藥物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薔薇根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稠與成型: 蜂蠟具有固體狀的特性,加入方劑後能使膏體變得更加濃稠,更容易成型,方便塗抹於患處。
- 保護與滋潤: 蜂蠟具有很好的封閉性,塗抹於患處後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藥液快速揮發,同時也能起到滋潤作用,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蜂蠟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藥膏的穩定性和易用性,也能提高藥效的發揮,是薔薇根膏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薔薇根膏」主治「齒(匿蟲)」,即中醫古籍中所指的蟲蛀齒痛或牙齒腐蝕,類似於現代齲齒或牙周組織感染引起的疼痛。此方以局部外貼為主,通過清熱解毒、斂瘡止痛的作用緩解症狀,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組成與邏輯推理】
薔薇根(主藥,3兩)
- 性味苦澀涼,歸胃、大腸經。《名醫別錄》載其能「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後世亦用於清熱解毒、活血止血。外用可收斂瘡口,緩解牙齦腫痛,推測其針對齒齦腐爛或出血有修復作用。
地骨皮(輔藥,1兩)
- 性甘寒,歸肺、腎經,擅清虛熱、涼血。《本草綱目》言其能「瀉腎火,降肺中伏火」,此處取其涼血解毒之功,抑制齒齦炎症所致的紅腫熱痛。
蔥根(佐藥,1兩)
- 辛溫走竄,《千金方》載蔥白「能散風寒、通陽氣」,外用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助藥力透達患處,兼緩解疼痛。
胡粉(即鉛粉,佐藥,1兩)
- 性寒有毒,傳統用於殺蟲斂瘡。《本草衍義》提及「胡粉能制濕癢」,此處可能用其抗菌、乾燥腐蝕組織的作用,針對「蟲蛀」之腐蝕現象。
蠟(使藥,1分)
- 多用蜂蠟,具黏附性與緩釋藥效功能,《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此處作為基質,固定藥物於患處,延長作用時間。
【治療原理】
此方組合體現「清熱解毒 + 收斂生肌 + 局部修復」的思路:
- 清熱:薔薇根、地骨皮協同清解胃與牙齦熱毒,抑制炎症。
- 殺蟲防腐:胡粉針對「齒(匿蟲)」的腐蝕現象,可能借其毒性抑菌或減緩齲壞。
- 通陽止痛:蔥根辛散,改善局部氣滯血瘀的疼痛;蠟與胡粉形成保護膜,隔絕刺激。
- 藥物劑型:藥物煎汁浸紙後外貼,類似現代理念中的「經皮給藥」,使成分緩釋滲透。
綜觀之,此方為古代針對牙齒腐蝕疼痛的局部外治方案,結合清熱、殺蟲、止痛三法,符合當時對「蟲蛀」病因的認知與外治技術。
傳統服藥法
薔薇根3兩,地骨皮1兩,蔥根1兩,胡粉1兩,蠟1分。
前三味都銼,以水2大盞,煎至半盞,以重抄紙半張浸之,曬乾更浸,汁盡為度,乾了,以粉、蠟塗之於上,剪作條子。
夜臥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根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薔薇根3兩,地骨皮1兩,蔥根1兩,胡粉1兩,蠟1分。 主治:齒(匿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