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膏子

小膏子

XIAO GAO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8%
心經 14%
心包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6%
脾經 6%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胃經
肺經
心經
心包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膏子方劑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因為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

活血化瘀:丹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涼血止痛:丹參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因此,在小膏子方劑中加入丹參,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小膏子」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形劑: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及固化性,能將藥材的有效成分凝聚在一起,形成固體膏狀,方便外用塗抹,並能延緩藥效的釋放,達到持久作用。
  2. 保護作用:蜂蠟能夠形成保護膜,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藥物揮發或受潮,同時能減少外界刺激對患處的影響,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療效的發揮。

小膏子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小膏子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症,淡豆豉的加入有助於散寒解表,緩解患者的寒邪入侵症狀。
  2. 清熱解毒:淡豆豉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小膏子方劑中若含有其他具有發熱、毒性成分的藥材,淡豆豉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

小膏子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蔥白能起到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
  2. 溫中散寒: 蔥白亦能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胃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小膏子方劑中加入蔥白,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溫中散寒,有助於改善因風寒外襲或胃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膏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凍耳」與「濕癬」。

  1. 凍耳:因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耳部皮膚腫脹、皸裂甚至潰爛,常見於冬季寒冷環境。
  2. 濕癬:屬於濕熱蘊結皮膚之症,表現為瘙癢、糜爛、滲液,或皮膚增厚脫屑。

組成與邏輯推理

方劑組成

  • 丹參(1兩):活血祛瘀、涼血消腫,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凍耳之血行。
  • 黃蠟(半兩):具收斂、滋潤、生肌之效,可保護皮膚裂傷,防止進一步乾裂。
  • 豉(1合):豆豉能宣散鬱熱,對於濕癬之濕熱鬱結有一定緩解作用。
  • 蔥白(5莖):辛溫散寒通陽,助驅散寒邪,改善凍耳之寒凝氣滯。
  • 清油(3兩):潤膚軟堅,作為基質可協助藥物滲透,並形成保護層。

治療原理

  1. 凍耳

    • 寒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局部失養。方中 蔥白 散寒通陽;丹參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黃蠟清油 潤澤皮膚,修復皸裂; 輔助宣散鬱滯。
    • 製成油膏外塗,直接作用患處,溫通散寒、活血潤燥。
  2. 濕癬

    • 濕熱鬱積肌膚,見瘙癢滲液。丹參 涼血消腫; 宣散濕熱;黃蠟 收斂滲液;清油 潤燥止癢。
    • 油膏劑型能形成屏障,減少外界刺激,同時藥物滲透以清熱除濕。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丹參涼血,蔥白辛溫),潤燥結合(油蠟潤澤,豉散濕熱)。
  • 外治直接作用病所,避免內服藥之脾胃負擔。

此方簡潔,針對凍耳與濕癬之病機,結合活血、散寒、潤燥、除濕,體現中醫外治法「就近祛邪」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丹參1兩,黃蠟半兩,豉1合,蔥白5莖,清油3兩。
上先將油煎三兩沸,次入參、鼓,煎令焦,即濾出,然後入蠟,勻攪,入瓷盒子內盛。
每患即塗之,2-3上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

相同名稱方劑


小膏子,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丹參1兩,黃蠟半兩,豉1合,蔥白5莖,清油3兩。 主治:凍耳,兼療濕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