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寶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七寶膏中常含有寒涼藥材,生薑可中和寒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胃,並緩解因寒涼所致的嘔吐、腹瀉等不適。
二、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發揮: 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快地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生薑還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使藥效更易發揮。
七寶膏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槐枝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其清熱涼血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皮膚紅腫、潰爛、出血等。而止血功效則能幫助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在七寶膏中,槐枝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治療外傷、燒燙傷、濕疹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
七寶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的藥性。蔥白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體內寒邪,溫通經絡,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蔥白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炎症消退。因此,七寶膏中加入蔥白,可增強其散寒解表、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七寶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溫經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七寶膏常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疼痛麻木等症狀,花椒的溫經止痛作用,可助藥力直達病所,緩解疼痛。
- 促進血液循環: 花椒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七寶膏中的其他藥物,如紅花、當歸等,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花椒的加入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七寶膏中加入鳳仙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 鳳仙花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七寶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鳳仙花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祛風濕: 鳳仙花也具有一定的祛風濕作用,能緩解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七寶膏中加入鳳仙花,可增強其祛風濕效果,更有效地治療風濕性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寶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癰疽、發背」,為外科瘡瘍重症。「癰疽」泛指化膿性腫瘍,熱毒壅滯為其病機;「發背」特指生於背部之癰疽,乃氣血瘀熱搏結所致。古代以膏劑外敷,取其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之效,尤重夜間用藥,可能與「夜臥時衛氣內守,藥力易滲」之中醫理論相關。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熊膽、石決明:熊膽苦寒,瀉火解毒為要藥;石決明鹼寒,清肝火兼散結,合用以消熱毒壅滯。
- 龍腦(冰片):辛香走竄,透皮引藥入裡,兼清熱止痛,助諸藥直達病所。
斂瘡生肌,安神定痛
- 珍珠末、琥珀:珍珠甘鹹寒,長於收斂潰瘍、促進肌肉新生;琥珀活血散瘀,兼安神定驚,緩解瘡瘍疼痛。
- 龍齒:雖主鎮驚安神,其澀斂之性可輔助瘡口收斂。
載體協同與緩釋作用
- 水晶:古方罕見,推測其質地通透,或取其清潔局部、吸附穢濁之用;或為「玉屑」類礦物,具清熱涼血之效。
- 蜜煎製膏:蜂蜜甘緩,能調和藥性、延長藥效,且質地黏稠,便於外敷固定。
配伍特點
本方以礦物藥為主,結合動物藥(熊膽、珍珠),攻補兼施:「清解」與「收斂」並行,符合癰疽「熱毒熾盛→腐肉成膿→後期潰瘍」之病變過程。尤重用石決明、水晶等質重沉降之品,或欲其藥力深入;夜間用藥更助陰藥(如珍珠、琥珀)發揮滋養斂合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從現代視角觀之,方中龍腦、熊膽具抗菌抗炎作用;珍珠、琥珀含鈣質與有機成分,或能促進組織修復;蜜製膏劑形成物理屏障,保護創面。全方可能通過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局部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等多途徑起效,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珍珠末1分,龍腦1分,熊膽1分,石決明3分,琥珀3分,水晶5錢,龍齒5錢。
上為末,研令極勻。水5升,石器內煎至1升,去滓,煎至1盞,入蜜半兩和為膏。
每至夜臥後點之,早晨不可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寶膏,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珍珠1兩,水晶1兩,貝齒1兩,琥珀3分,石決明3分,空青半兩,瑪瑙半兩,龍腦半兩。 主治:混睛外障。
七寶膏,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珍珠末1分,龍腦1分,熊膽1分,石決明3分,琥珀3分,水晶5錢,龍齒5錢。 主治:胬肉侵睛外障,諸翳障。
七寶膏, 出處:《理瀹》。 組成:生薑1斤,蒜頭1斤,槐枝1斤,蔥白8兩,花椒2兩,白鳳仙一株(花莖子葉全用),一方加韭白8兩。 主治:消腫定痛,潰膿生肌。主治:癰疽,發背。
七寶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牛黃1分,麝香1分,龍腦1分,丹砂1分,雄黃1分(同研),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天竺黃半兩,白僵蠶(炒)半兩,白附子(炮)半兩,天麻半兩,天南星(酒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半兩,蠍梢(炒)1分,膩粉1錢,真珠末1錢(研),蛇黃(煅,醋淬)1分,鐵粉(研)1分,自然銅(煅,醋淬七遍)1分,銀礦(煅)1分,乳香(研)1分,蘆薈(研)1分,犀角(鎊)1分,鉛白霜(研)1分,龍膽半兩,川芎半兩,人參半兩,胡黃連半兩,桑螵蛸(炙)半兩,原蠶蛾(炒)半兩。 主治:順三焦,化涎。主治:中風涎潮,言語謇澀,精神恍惚,煩悶,內有熱氣在下,使大腸秘澀,熱氣乘虛上衝,則神志昏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