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礬湯

椒礬湯

JIAO F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7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7%
膀胱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8%
心經 8%
心包經 4%
腎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礬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溫暖經脈,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於經絡、致使疼痛不適者,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2. 殺菌消毒:花椒中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感染。

椒礬湯通常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瘙癢、麻木等症狀,花椒的加入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椒礬湯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者,白礬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配合其他藥物如胡椒、肉桂等溫陽散寒,可達到溫中散寒、止瀉止痢之效。
  2. 殺菌止癢:白礬亦有殺菌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抑制細菌滋生,減輕炎症,並起到止癢作用。椒礬湯中,白礬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殺菌止癢、消炎止痛的功效。

椒礬湯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緩和: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散寒、通竅的功效。椒礬湯以椒、礬等辛燥之品為主,容易燥烈傷陰,蔥白可起到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
  2. 助藥力達表: 蔥白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可助藥力達表,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椒礬湯中加入黃豆,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緩和: 黃豆性平味甘,具有解毒、和中、健脾之效。椒礬湯中含有較強的藥性,如椒目、礬石等,黃豆可緩和其毒性,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黃豆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能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體質,促進疾病康復。同時,黃豆中還含有皁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提升椒礬湯的療效。

椒礬湯中包含生薑,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 緩和藥性: 椒礬湯中含有辛辣燥熱的藥物,例如花椒、明礬等,容易造成胃腸刺激。生薑性溫,味辛,能中和燥熱,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出現口乾、舌燥、胃痛等副作用。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和胃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生薑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提高患者的恢復速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礬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腳氣」(非現代所指的維生素缺乏之腳氣病,而為中醫「腳氣沖心」之濕邪鬱積證),兼治「腸風、癮疹、眼昏、鼻衄、耳聾」等疾。其應用範圍廣泛,核心在於「祛濕解毒、通絡散邪」:

  1. 腳氣:濕濁下注所致足脛腫脹、麻木疼痛,方中椒、礬等藥外用可燥濕殺蟲、溫通血脈。
  2. 腸風:濕熱蘊結大腸所致便血,藉椒礬燥濕、蔥薑辛散以調氣血。
  3. 癮疹:風濕鬱表之皮膚瘙癢,透過溫散透邪、解毒止癢。
  4. 五官疾患(眼昏、鼻衄、耳聾):濕濁上蒙清竅或血熱上沖,湯液淋洗可能透過足部經絡(如足少陰腎經)調節氣血上病下取。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蜀椒(3兩):辛熱,入脾、胃、腎經,外用能溫通行氣、殺蟲止痛,散關節風濕。
  2. 白礬(3兩):酸澀寒,解毒燥濕、收斂止血,與蜀椒寒溫相制,共奏祛濕之效。
  3. 蔥白(1握):辛溫通陽,發汗解表,助藥力透達肌膚。
  4. 大豆(5升):甘平,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載其可「塗腫癰」。
  5. 鹽(2兩):鹹寒軟堅,引藥下行,兼防腐斂瘡。
  6. 生薑(2兩):辛溫散寒,與蔥白協同增強溫通之性。

煎法與用法特點

  • 漿水煎煮:漿水性微酸,能增強活血散結之效。
  • 甕中踏腳淋湯:透過足部浸泡與藥液淋洗,刺激足三陰三陽經脈,引濕熱毒邪下行。此「外治法」避開內服藥之毒性(如礬、椒過量傷胃),直接作用於患處,符合「腠理疏通,臟腑條達」之理。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辛溫通絡、燥濕解毒」為主軸:

  • 蜀椒配白礬:一溫一寒,辛散與收斂並用,調節局部氣血循環,改善濕鬱腫痛。
  • 蔥薑鹽協同:辛香透表,促進藥液滲透,鹽分之滲透壓助消水腫。
  • 大豆輔佐:緩和椒礬刺激,兼利水濕。
    整體通過足部經絡(如湧泉穴)調節全身氣機,對濕熱上攻之五官病、下注之腳氣,均有「通上達下」之效。

傳統服藥法


蜀椒3兩,白礬(碎)3兩,蔥白1握(並須洗淨),大豆5升(揀淨),鹽2兩,生薑(切)2兩。
上納釜中,以漿水3鬥,煮至2鬥5升,用新瓦甕子1口,可容5鬥者。用板子闊3寸,於甕子近底橫著之。將煎得汁去滓,乘熱投入中,候冷暖得所,即入腳踏甕中板上蘸腳,頻頻以湯從骭面淋之,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耳聾麻疹胃腸出血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椒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蜀椒3兩,白礬(碎)3兩,蔥白1握(并須洗淨),大豆5升(揀淨),鹽2兩,生薑(切)2兩。 主治:腳氣。兼治腸風,癮疹,眼昏,鼻衄,耳聾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