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方

鼎足方

DING Z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膀胱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鼎足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可助其他藥物發揮驅寒祛邪的效果,避免寒邪束邪於內,導致病情加重。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同時,生薑亦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鼎足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收斂,可收縮血管、止血止瀉,用於治療出血症狀,例如胃出血、腸出血等,配合鼎足方中其他藥材,協同止血作用。
  2. 解毒殺菌: 白礬具有解毒殺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因感染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白礬使用需謹慎,因其有一定的毒性,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鼎足方传统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跟喉風」,此病名於古代醫籍中較為罕見,考其病機或與「喉風」相關。喉風泛指咽喉腫痛、呼吸窒塞之急症,多因風熱或痰火壅滯所致;而「腳跟」二字可能暗示病證與下焦或足部經絡相關,或為上病下治之法。方中以外敷足心(湧泉穴)為用,符合中醫「引火歸原」「上病下取」的治療思路,推測其主治實為咽喉腫痛兼見虛火上炎或痰熱上攻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薑(1兩半)

    • 性辛溫,能發散風寒、溫通經絡。外敷足心可刺激穴位,促進氣血流通,兼有引熱下行之效。
    • 其辛辣之性可能通過皮膚滲透,激發經氣,調節上焦熱結。
  2. 白礬(1兩半)

    • 性酸澀寒,具清熱解毒、燥濕化痰之功,為喉科要藥。
    • 外用可收斂火毒,與生薑辛散之性相佐,一散一收,共奏瀉火化痰之效。
  3. 醋調敷足心

    • 醋味酸,能軟堅散結、助藥滲透,且酸味入肝,可引肝經之火下行(肝經循咽喉,絡足心)。
    • 足心湧泉穴屬腎經,外敷此處既能激发腎水以制火,又可疏通少陰經氣,緩解咽喉熱壅。

綜論
此方組方簡潔,透過辛溫(生薑)與酸寒(白礬)的配伍,形成寒溫並用之勢,外敷足心以調節經絡氣機。其治療原理可能包括:

  • 引熱下行:利用藥物與穴位的協同作用,導引上焦火熱之邪從足部散泄。
  • 化痰開結:白礬化解痰熱,生薑辛散助其外透,適用於痰熱閉阻咽喉之證。
  • 經絡調控:通過足少陰腎經與厥陰肝經的聯繫,間接調節咽喉氣血,體現「遠部取穴」的治療智慧。

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反治」思維,針對喉風急症,避開局部刺激,從下焦論治,頗具巧思。

傳統服藥法


生薑1兩半,白礬1兩半。
上為末。
醋調,敷兩足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鼎足方,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生薑1兩半,白礬1兩半。 主治:腳跟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