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錢方
QING QI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六十六引《海上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膀胱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錢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青錢方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症,白礬的收斂作用可幫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熱下注等症。青錢方中加入白礬,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青錢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青錢方多用於治療寒濕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生薑的溫中散寒之功,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濕,從而止嘔止痛。
- 調和藥性: 青錢方中多含寒涼藥物,生薑的溫性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傷脾胃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錢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疼」,屬古代民間驗方,專攻牙齒疼痛。其特色在於外用法(擦牙),直接作用患處,避開內服可能之弊端。牙痛在古代多歸因於風火、蟲蛀(齲齒)或寒凝,此方配伍側重於「消散」與「止痛」,尤其適合突發性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晉礬(明礬)4兩
- 性味: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解毒之效。
- 作用:外擦可收斂腫脹牙齦,抑制炎症;其抗菌性(尤其對口腔厭氧菌)可能緩解齲齒或牙齦感染引發的疼痛。
生薑1斤(熬製)
- 生薑辛溫,熬煮後辛辣成分(薑醇、薑烯酚)轉化為更溫和的薑油酮,增強局部刺激與活血效果。
- 作用:促進口腔血液循環,散寒止痛,對寒凝或氣血不暢之牙痛尤宜;其揮發油可能輕微麻醉神經末梢,緩解痛感。
升麻或細辛半兩
- 升麻:若用升麻,取其升散鬱火、解毒之性,古代認為牙痛與「陽明經熱」有關,升麻可引火外散。
- 細辛:華明細辛辛溫走竄,有強效局部麻醉作用(含甲基丁香酚),直接抑制痛覺傳導,古人稱「開竅止痛」。
配伍邏輯:
- 明礬+生薑:一收一散,明礬斂瘡固齒,生薑散寒通滯,共減牙齦充血腫痛。
- 升麻/細辛佐助:升麻針對熱性牙痛(如牙齦腫脹),細辛側重寒性劇痛(如風冷牙痛),兩者均增強止痛效應。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三層作用:
- 抗菌抑菌(明礬)→ 減輕感染性疼痛。
- 活血散寒(生薑)→ 改善局部循環,緩解寒凝氣滯。
- 神經鎮痛(細辛或升麻)→ 阻斷痛覺傳遞。
整體以「外治消散」為核心,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牙痛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晉礬4兩,生薑1斤。
以銀器、石器熬黃色,勿令焦,入升麻(一方華明細辛)半兩,同為末,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錢方,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晉礬4兩,生薑1斤。 主治:牙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