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聖膏
SI SH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聖膏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解毒等功效。四聖膏本身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脾胃虛寒等症,加入生薑可助其溫中散寒,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 四聖膏方劑中,常有寒涼藥材,加入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使其更易於服用。
此外,生薑還有助於增進血液循環,改善消化功能,因此在四聖膏中也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四聖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止癢、燥濕殺蟲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燥濕殺蟲的作用。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白礬可起到收斂止癢、消腫止痛的作用。此外,白礬還可抑制細菌、真菌生長,對於皮膚感染也有抑制作用。
因此,在四聖膏中加入白礬,可以加強其止癢、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四聖膏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是基於其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其藥性溫熱,能溫中散寒,驅寒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吳茱萸還有 降逆止嘔 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寒、氣逆上衝、嘔吐呃逆等症。
因此,在四聖膏方劑中加入吳茱萸,可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並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聖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聖膏為外治方,主治「疥瘡」,尤其針對遍身生瘡、瘙癢難愈者。其用法以藥膏代替皂角擦浴,透過外洗滌除瘡毒,緩解皮膚糜爛、滲液等症狀,強調「1-2次即安」的速效性。古代醫家認為疥瘡多因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或蟲蛀染觸所致,此膏以醋研製,兼具殺蟲、斂瘡、止癢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鹿梨根皮(搗取皮):
鹿梨(或稱山梨)根皮,苦澀性涼,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收濕斂瘡。其富含鞣質,能收斂瘡面、減少滲液,改善疥瘡潰爛。現代推測其或有抑菌作用,抑制疥蟎活動。生薑(半量):
生薑辛溫,外用能行氣散瘀、促進局部血行,助藥力透達肌膚。其揮發成分(如薑醇)可刺激皮膚,緩解瘙癢,並藉溫散之性輔助化解濕毒滯留。白礬(隨意用):
白礬酸澀寒,具強效燥濕殺蟲、解毒醫瘡之功。其低濃度可收斂止癢,高濃度則腐蝕疥瘡結節,抑制蟲毒。與醋同用,增強穿透力,直達病所。吳茱萸(適量):
吳茱萸辛苦熱,外用能散寒燥濕、止痛止癢。其生物鹼成分可能麻痹疥蟎,減輕蟲蛀之痛癢,並溫通經絡,助他藥驅散皮膚鬱滯之邪。
配伍邏輯與治療方向
全方以「清熱解毒、殺蟲斂瘡」為核心:
- 鹿梨根皮+白礬:一斂一殺,針對疥瘡濕爛與蟲毒,形成主要殺菌抑蟎之力。
- 生薑+吳茱萸:辛溫搭配,一則反佐寒涼藥性防過斂,二則宣通毛竅,助藥滲透。
- 米醋研製:醋能軟堅散結、增強藥物溶解度,更有助瓦解疥瘡厚痂,直攻病源。
綜論
此方透過收斂(鹿梨皮、白礬)與辛散(生薑、吳茱萸)的動靜結合,平衡濕毒鬱熱與皮膚氣血不通。藉醋之酸性增強藥效,快速緩解疥瘡瘙癢潰爛,體現「外治祛毒」的簡效思路。
傳統服藥法
鹿梨根(搗取皮)不以多少,生薑半之,白礬隨意用,吳茱萸看多少入。
上藥同於砂盆內,入米醋爛研,以淨器盛之,候白醭生,方可用。
遇浴時,以代皂角,不過1-2次即安,若遍身生者,尤宜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聖膏,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銀朱2錢,銅綠1錢半,松香3錢,杭粉3錢。 主治:臁瘡。
四聖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二。 組成:川當歸、沒藥、大川烏各等分。 主治:鶴膝風及諸風疾。
四聖膏,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薑汁2碗,蔥汁2碗,線膠4兩。 主治:手背攣曲不舒,節間疼痛。
四聖膏,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鹿梨根(搗取皮)不以多少,生薑半之,白礬随意用,吳茱萸看多少入。 主治:疥瘡。
四聖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九。 組成:清油半斤,巴豆(去皮)3錢,當歸半兩,輕粉1錢。 主治:風疳疥癬,或痛經年不效者,及一切惡瘡。
四聖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訶子1對(去核),黃丹4兩(水飛,細羅),蜜4兩。 主治:遠年近日,赤眼暴發,一切病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