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腸散

喚腸散

HUAN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2.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9%
心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喚腸散」中,烏頭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烏頭性熱味辛,能夠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烏頭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喚腸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中散寒,助藥力: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解毒的功能。加入喚腸散中,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有助於更好地驅除寒邪,改善腸胃功能。

二、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喚腸散方中多有寒涼藥物,而生薑具有溫和作用,可以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過寒傷胃,更能溫和地改善腸道功能,避免寒涼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

喚腸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濕邪內停導致的泄瀉,白礬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若泄瀉伴有發熱、口渴等症狀,白礬可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輔助止瀉。

因此,喚腸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利用其燥濕止瀉、清熱解毒的特性,針對脾胃虛寒、濕邪內停引起的泄瀉,達到止瀉、緩解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喚腸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喚腸散」見於古代醫籍,主治「諸痔」,特指內痔。其方名「喚腸」喻指促使痔核脫落之意,屬局部外用方,透過藥物腐蝕作用使痔核壞死而自行脫落。然須注意,古籍強調「外痔不用」,推測此方藥性峻烈,恐損傷肛周正常組織,故僅適用於內痔。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生草烏(主藥):大辛大熱,有毒,具強烈腐蝕性。古代常用於外科「去腐」療法,直接破壞痔核組織,促進其壞死脫落。
    • 白薑(輔藥):即乾薑,辛熱溫通,輔助草烏增強局部刺激與活血作用,促進藥效滲透。
    • 白礬(飛)(佐藥):煆後收斂止血,緩和草烏之毒性,減少局部出血風險。
    • 乳香(使藥):活血止痛,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痔核腫痛。
    • 蔥涎(調劑):辛溫走竄,助藥力直達病所,兼有散結通陽之效。
  2. 作用機理推論
    此方以「腐蝕去痔」為核心,利用生草烏的毒性與白薑的溫散特性,破壞痔核血供及組織結構;白礬與乳香則調節局部反應,減輕出血與疼痛。蔥涎作為載體,使藥力集中作用於肛門內痔區域,避免過度損傷周邊組織。

  3. 配伍特色

    • 攻邪為主:集中藥力於痔核本體,體現「峻藥緩攻」思路,透過微量局部用藥(每次半錢)降低全身毒性風險。
    • 動靜結合:生草烏、白薑「動」而攻逐,白礬「靜」以收斂,形成腐蝕與止血的動態平衡。

三、潛在治療原理的古代視角
古人認為痔瘡多因「氣血瘀滯」「濕熱下注」,此方不取內服清熱活血常法,反從外科「蝕瘡」角度切入,推測其理論依據有二:

  1. 局部祛瘀:以辛熱毒性藥物直接「化散」瘀結,符合「結者散之」的治則。
  2. 去腐生新:通過腐蝕痔核,刺激健康組織再生,類似瘡瘍治療中的「煨膿長肉」理念。

總結
「喚腸散」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的思維,其組合巧妙利用藥物毒性達成治療目的,然其應用侷限於內痔,且需精準控制劑量與範圍,反映古人對局部用藥的嚴謹性。從現代視角看,此方機理可能與誘導痔核缺血壞死、促進組織脫落有關,但具體效果與安全性仍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草烏(生)1個,白薑1指大,白礬1錢(飛)。
上為末,加乳香一錢研勻。
每用半錢,蔥涎調,塗於肛門內。不久,其痔自取落。
外痔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喚腸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 組成:草烏(生)1個,白薑1指大,白礬1錢(飛)。 主治:諸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