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礬散

瓜礬散

GUA F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肝經 9%
小腸經 5%
心經 4%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礬散中包含瓜蒂,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清熱解毒:瓜蒂味苦性寒,入肺經,能清熱解毒,瀉火,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2. 止咳化痰:瓜蒂還具有止咳化痰之效,能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因此,瓜蒂的加入能增強瓜礬散的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等病症起到協同作用。

瓜礬散中包含甘遂,其原因主要在於甘遂的瀉下逐水功效。

甘遂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之效。方中以甘遂配伍其他藥物,旨在通過其強力瀉下作用,將體內積聚的水濕排出,達到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的效果。

甘遂為峻下藥,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瓜礬散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止血生肌等作用。在瓜礬散中,白礬能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止瀉、消炎、止痛的效果。此外,白礬還能有效控制腸道菌羣的失衡,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從而緩解腹瀉症狀。因此,白礬在瓜礬散中起到重要的收斂止瀉作用。

瓜礬散方劑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為:

  1. 驅風止痛: 烏頭性溫熱,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可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烏頭亦能活血化瘀,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切勿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鼻痔」,即鼻腔內贅生物(如息肉),屬中醫「癰疽瘡瘍」範疇。古人認為此類贅生物多因痰濕瘀阻、熱毒蘊結所致。方中藥物協同作用,使痔肉「化水爛下」,推測其透過腐蝕、斂瘡、逐水之效,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達到消除鼻痔的目的。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瓜蒂(主藥,4錢):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
    • 此處取其「湧泄」之性,刺激黏膜,促進痔肉腐蝕脫落。
  2. 甘遂(1錢):

    • 為峻下逐水藥,毒性強,能「破癥堅積聚」(《本草綱目》)。
    • 局部外用可助瓜蒂攻逐水濕瘀血,加速痔肉潰爛。
  3. 白礬(枯)(5分):

    • 煅後燥濕斂瘡作用增強,具腐蝕性,能「蝕惡肉,生好肉」(《本草備要》)。
    • 與瓜蒂、甘遂協同腐蝕痔核,同時收斂創面。
  4. 螺殼(煅)(5分):

    • 煅後性澀,傳統用於斂瘡止血,可能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保護周邊組織。
  5. 草烏尖(5分):

    • 具麻醉止痛、逐痰消腫之效,外用可緩解操作疼痛,加強散結作用。

配伍特點

  • 峻藥外用:全方以腐蝕、逐水為主,避開內服毒性,直達病所。
  • 動靜結合:瓜蒂、甘遂攻逐(動),白礬、螺殼收斂(靜),草烏止痛,形成「腐—斂—緩」的協同效應。
  • 劑型設計:麻油調丸兼具潤滑與緩釋作用,使藥力集中作用於痔肉,減少對正常組織損傷。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腐蝕性藥物破壞鼻痔組織,結合逐水藥「化水」排除壞死物質,再以斂瘡藥修復創面。其機理符合中醫「去腐生新」理念,屬局部攻邪療法,適用於形體實證的鼻痔患者。

傳統服藥法


瓜蒂4錢, 甘遂1錢, 白礬(枯)5分,螺殼(煅)5分, 草烏尖5分。上為末,用真麻油調令軟硬得所,旋丸如鼻孔大。
每日1次,以藥入鼻內,令達痔肉上。其痔化為水,肉皆爛下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瓜礬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瓜蒂4錢,甘遂1錢,白礬(枯)5分,螺殼(煅)5分,草烏尖5分。 主治:鼻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